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档案论文 » 论文欣赏 » 正文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再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5 11:42:17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659    评论:0
导读

摘 要 我国档案学术界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研究,现有七种观点:否定论、补充论、兼容论、互补论、并行论、发展论和共处论,本文在分类介绍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广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狭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并分

摘 要  我国档案学术界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研究,现有七种观点:否定论、补充论、兼容论、互补论、并行论、发展

论和共处论,本文在分类介绍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广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狭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并分析和论述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理论层面批判、继承和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关键词  文件连续体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批判  继承  发展  
  笔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1期,以下简称《关系研究》)一文中简要介绍了我国档案学者的4种观点——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并从基础与应用、宏观与微观、指导与被指导3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两种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就其关系再谈一点个人浅见,进一步与档案学界同仁交流。
  一、我国档案学界现有观点综述
  我国档案学界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认识,迄今为止,笔者已知七种观点,除前述四种外,还有并行论、发展论和共处论三种。综观这些观点,虽然其立足点不尽相同,但不乏某种一致性。现分类概述如下,以便读者窥其系统与大要。
  (一)从认识态度上来看,现有观点可分取代论、改进论、并存论与发展论四类。
  1、取代论。此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经过时,主张电子文件时代完全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指导和构想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并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档案学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如安小米及其论文《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3期)。
  2、改进论。此类观点主张利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改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使之补充完善而与时俱进。可再分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
  (1)补充论。此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电子文件这一新生事物不能作出完全的合理性解释,需要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补充说明电子文件不同于纸质文件的一些表现特点,并主张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立体思维方式来改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平面思维方式,在重新解释和修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完善这一理论,使之适应当今的文档工作实践。如黄霄羽及其论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兼容论。此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没有过时,仍然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它和文件连续体理论之间没有排斥性,可以互相兼容,同时也指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并主张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全面地探讨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内的文件运动规律和建立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如何家荪等及其论文《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之一》(《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5期)。
  (3)互补论。此论认为既要看到两种理论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同一性和互补性,主张整合两者的优势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电子文档工作实践,该论与“兼容论”如出一辙。如何达多等及其论文《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3期)。
  3、同存论。这类观点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是不同时代、不同档案工作实践的产物,它们在电子时代有各自的生存环境,问题在于怎样给它们找到一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再分为并行论和共处论。
  (1)并行论。此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是不同时代文件管理的理论指导 ,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实践特色。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倡导的文件中心在纸质环境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较好地指导了以纸质文件为主的处理工作;文件连续体模式则在网络时代显示了其优势。面对电子文件的挑战,两种理论的发展将是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如傅荣校等及其论文《理论核心问题 : 原则与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比较研究之二》(《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 期)。
  (2)共处论。此论认为两大理论都有其优点,破谁立谁都过于绝对,有失客观;不仅反对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思想来强分优劣,而且力图寻找两大理论关系上的第三条道路,使之既能发挥各自优势,又能找到各自在档案学理论中应有的位置。如章燕华及其论文《“水火不容”还是“和平共处”——再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劣之争》(《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2 期)。
   4、发展论。此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都是对特定时代档案工作实践的理论抽象,虽然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属于基础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属于应用理论),但从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文件连续体理论又在应用层面发展和创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观点,由笔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现状评析》(《档案与建设》2005年第3期)一文中首先提出,并在《关系研究》一文中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
  (二)从认识层面上来看,现有观点可分为同层观点和异层观点两类。
  1、同层观点。这类观点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放在同一个理论层面上来进行分析比较,包括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互补论、并行论,其共同点是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同属于基础理论。
  2、异层观点。这类观点主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不宜强分优劣,妄断是非,这一观点有发展论与共处论。其中发展论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属于指导性基础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属于被指导性应用理论。共处论虽认为两种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但在具体分析时却又视为同一理论层面,其认识和方法未统一。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辩证关系
  在《关系研究》中,笔者已分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此作综合性论述。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实践的思想产物,对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一定的实践作用于一定的认识,一定的认识反作用于一定的实践,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螺旋式向前发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产生及其对档案工作实践与档案学科理论的影响正是如此。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创建 “文件中心”,由此而产生了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中心的诞生,在世界档案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第一,文件中心既节约了档案管理的人、财、物力,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管理技术手段的专业化,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文件中心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不少国家相继建立了美国模式的文件中心(其名称不尽相同)。第二,文件中心使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各个阶段清晰地显示出来,由此,档案学者首次发现了文件生命周期,并将文件划分为现行、半现性和非现行三个阶段(也有四阶段之说),主张每个阶段都应该由最适合的机构负责管理,使文件到档案的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转过程,各个工作机构(生命阶段)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联系紧密。文件生命周期的发现,是对文件转换为档案这一过程的一种表象认识,因此,它只算得上是对档案学应用理论的创新。第三,文件生命周期让人们认识和把握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价值运动规律。档案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文件生命周期,首先发现了文件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即“文件双重价值”),进而发现文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内在联系就是文件价值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且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了文档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特点,即文件双重价值构成了文件的价值系统,文件价值系统表现为文件生命周期,文件生命周期具体反映在文件运动各个阶段及其所组成的完整过程,从而形成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家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总结,第一次从实质上认识了文件运动的内在规律,实现了从应用理论层面升华为基础理论层面的认识飞跃,创新了档案学基础理论,奠定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现代档案学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20世纪80年代电子通讯技术进入办公领域后引发了一场信息记录、传输和管理方式的大革命,由此产生了“文件连续体模式”(“文件连续体理论”)。这对网络时代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 , 其文件概念统一了文件的凭证价值属性和历史价值属性, 认为文件价值没有时空区限,以文件价值的线性变化来划分文件运动各阶段的传统观念已过时。其次,强调重视文件的逻辑联系(主要指信息的文字排列、章节结构等)而不是其物理存在形式(主要指文件信息在载体上的存放形式)。他们认为,纸质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是统一的,而电子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则是分离的。电子文件需要利用逻辑结构来解读,并当其物理结构改变时,要注意维护电子文件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再次,强调将文件管理活动纳入社会事务及社会活动过程和目的当中。他们主张文件管理从产生开始就要构建管理制度,融入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 使之成为社会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启发了后保管主义思想。又次,主张档案学是文件管理知识组织的根基。文件连续体理论者认为,档案学已形成文件、档案管理的成熟而又具有特色的理论,现在与未来的文件管理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总之 , 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传统文件和档案的概念、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界限、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性的认识都赋予了崭新的内容,特别是主张文件的连续管理、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注重文件元数据的提取与运用,强调管理责任上的连续和文件管理领域各种角色的相互合作,关注文件管理的动态过程 , 强调文件跨越时空的利用和保管等思想,突破了传统管理观念。这些认识为创新和构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建设性的新见解,具有极高的应用理论价值。
  (二)重新解读网络环境下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要想科学地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之间的关系,首先得重新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价值。众所周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内在运动本质规律的理论概括。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过时,关键在于文件生命周期是否存在,只要文件生命周期存在一天,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就不会过时。档案学家们是怎样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文件生命周期及其理论的呢?迄今为止,档案学家对文件生命周期的解读大多定格在传统认识上,即文件生命周期是对文件中心和纸质文件实体阶段式管理过程所作的合理性解释。如果仅从文件生命周期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认识当然是唯一正确的。因此,当网络时代电子文件信息的虚拟式管理可以取代实体阶段式管理以后,文件生命周期也就黯然了,它要么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通过修补或整合来适应电子文件管理需要,要么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一争长短。以上推理,正是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以来,档案学者的思维逻辑。笔者以为,网络环境下的文件生命周期应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文件生命周期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文件生命周期,即纸质文件生命周期。广义文件生命周期泛指一切文件皆有其生命周期,对此,可从哲学和档案学层面来认识。由哲学层面观之,文件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同所有客观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有的生命过程,即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和今后新载体文件都有其生命周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何种载体的文件,只要其文件的身份(性质)不变,都应该受到文件价值规律的支配,即离不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纸质文件、电子文件或今后新载体文件皆无一例外。这是文件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只不过不同技术环境下产生的不同载体的文件,因其生成和管理的技术手段与具体方式的不同,其生命周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是文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因此,当研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时,如果只看到文件运动的特殊性,而无视文件运动的普遍性,其认识就会偏离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所得结论必然不符合客观实际。由档案学层面观之,从文件到档案,无论是通过传统的物理方式,还是通过网络时代的逻辑方式,都必然经历一个从形式到价值的全方位转化过程,这一点应该是没有歧义的。由此看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转化为档案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可以也应该完全不同,但其内在规律(价值转化)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研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时,如果只看到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无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同一内在规律,其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所得结论必然是片面的。以上分析可知,网络时代的电子文件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于纸质文件而已。既然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网络时代并未过时,它对电子文档管理实践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以为,在网络环境下,既要承认狭义文件生命周期及其理论的历史作用,又要建立广义的文件生命周期及其理论的新观念,并以之认识和指导新的文档工作实践,从而在电子文件时代正确理解和处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相互关系。
  (三)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理论层面批判、继承和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有人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全盘否定。对于这一认识,笔者不敢完全苟同,原因有三,一是文件连续体理论创立者的本意如何,笔者不得而知,故不敢妄下断语;二是从两种理论的思想内涵来看,颇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仅着眼于其不同之处而作如是论,显然有失片面;三是即使文件连续体理论创立者欲否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会因两种理论不在同一理论层面上而无法比较,难以否定。笔者以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它们分处不同的理论层面,两者没有可比性,勿需强分优劣(详见《关系研究》)。另一方面,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实践环境、理论背景等客观因素上分析,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理论层面批判、继承和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文件连续体模式在应用理论层面对文件生命周期的批判。
  文件连续体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形成和管理的特点,认为文件价值没有时空区限,并把文件的凭证价值属性和历史价值属性统一于文件概念。这一观点看到了网络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文档的全程无缝管理,还可以实现电子文档凭证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共时利用,即电子文档管理过程和价值实现的方式都已经和传统的文档管理机关毫不相关。因此,该理论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纸质文件历时性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电子文件,以文件价值的线性变化来划分文件运动阶段的管理思想已经过时。由此看来,文件连续体理论批判了狭义的文件生命周期观,而对广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却持认同态度,换言之,文件连续体理论没有否定文件价值运动规律,只是扬弃了纸质文件价值运动的历时性特点,即批判了纸质文件的“形成机关      文件中心      档案馆”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因此,笔者以为,文件连续体理论揭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共时性特点,作为电子文档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它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从应用理论层面批判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不合时宜的成分。
  2、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理论层面继承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蕴含的文档系统整体观 、内在联系观和价值转化观等科学内涵 , 是研究文件运动规律和文件管理实践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应电子文档管理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其内核是电子文档管理的系统协调性和整体连续性。如果将两种理论的内核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系统地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电子文档管理实践的理论结晶,质言之,文件连续体理论所主张的文档管理的系统协调性和整体连续性,完全继承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内涵的文档系统整体观 、内在联系观和价值转化观。或者说,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思想的基点上,两种理论一脉相承,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3、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理论层面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某一社会实践向前发展之时,其相关理论也会随之向前发展,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既适应新的实践的需要,又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这是必然的和绝对的,至于新的理论何时、何地、何人产生,其内容与形式如何表达,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世界档案发展史证明,每一次文档工作管理实践的发展,都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全宗理论、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形成无不如此。只不过有时推动基础理论的变革,有时则推动应用理论或技术理论的创新。不少档案学家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是网络技术环境下文件制作、流转、归档、管理、利用等工作方式发生巨变之时,应电子文档管理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只是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文档管理实践的理论产物,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没有任何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上述分析已知,新的实践应该而且一定会产生新的理论,但是,当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以后,一种新的理论(思想、观念、学说)的产生,除受到一定实践发展的推动之外,还受到一定理论的启发或指导,这一特点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中均可找到实证。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升级更新等。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文件连续体理论,其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撇开两种理论产生的实践条件不说,仅就其产生的时间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先于文件连续体理论近半个世纪,前者作为20世纪中叶影响甚大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如果说对后者的形成没有产生过思想启发或理论指导的影响,显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再说,从后者的主要思想来看,实质上是将前者内涵的文档系统整体观、内在联系观和价值转化观创造性地运用于电子文档管理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适应电子文件管理需要的连续体模式。因此,文件连续体理论是网络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基本原理与电子文件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应用理论层面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件连续体理论作为网络时代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在应用理论层面扬弃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合时宜的成分,继承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科学内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而维护了文件生命周期在档案学中的基础理论地位。

参考文献
1、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安小米:《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3期。
3、黄霄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何家荪等:《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之一》,《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5期。
5、何达多等:《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傅荣校等:《理论核心问题:原则与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比较研究之二》,《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 期。
7、章燕华:《“水火不容”还是“和平共处”——再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劣之争》,《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2 期。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11/173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