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档案管理 » 综合管理 » 正文

浅谈我国档案的民间收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8 18:33:45    来源:网络    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郝晓峰    浏览次数:180    评论:0
导读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代档案民间收藏的现状及实例、性质及特点等作了概述和分析,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1.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应当包括档案的民间收藏;2.把档案的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3.中国档案学会可以组建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4.建立档案民间收藏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办法。一、应当重视档案的民间收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消费,转而追求多层次的文化

   内容摘要 本文对我国当代档案民间收藏的现状及实例、性质及特点等作了概述和分析,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1.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应当包括档案的民间收藏;2.把档案的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3.中国档案学会可以组建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4.建立档案民间收藏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办法。
    一、应当重视档案的民间收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消费,转而追求多层次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民间收藏活动……,祖国大地兴起了民间收藏热,全国200家报刊开辟了“收藏” 副刊,各地广播、电视争相推出文藏节目。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更奇异的光彩,其中档案的民间收藏也为世人所瞩目。1997年4月,家住北京方庄的摄影家李振盛教授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以称斤论两的价格,先后两次买回了几大蛇皮袋装的摄影作品,回家仔细整理后,发现这是我国历届摄影艺术展览会的展览作品的原件,其中吴印咸、黄翔、石少华、陈复礼等大师20寸以上精装精裱的作品,超过了1600幅。李振盛以高于废品的收购价买回的我国摄影艺术档案的原创作品,包括运费、装卸费,仅用了630元。当《北京晚报》刊登了有关报道后,潘家园一时名声大振,人满为患。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两大收藏传统:官府收藏和民间收藏。官府即国家,国家收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民间收藏则是不容忽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为我们留下了无比浩瀚的文化财富,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全部承担其收藏、整理、保护的任务。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古籍研究机构之外,绝大多数流散在民间,构成了我国民间收藏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自古以来,国家的档案,与民间的收藏总是相通的。当代著名收藏家、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先生,将一生巨资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捐献给国家,成为令世人赞叹的义举。中国历史上许多收藏家来自于民间、活动在民间、成就在民间,他们不辞辛劳的整理和保护,使我国历史上许多珍稀的版本和历史资料得以延续和传世。清末名著《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毕生喜爱收藏,不惜重金收集了5000多片甲骨,整理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成为我国专门著录甲骨文的最早著作。
   档案的民间收藏活动,有助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5日,北京《晨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内蒙古自治区收藏家协会的刘振雄,将自己20多年收藏的3万多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呼和浩特市档案馆。3月1日至7日“刘振雄藏品捐赠仪式暨藏品展览”在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馆举行,他向记者讲述了1997年从废品收购站以18元的价格购买的127幅字画,汇集了欧阳中石、范曾等当代著名书画金石名家的作品,都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国内众多书画名家送来的贺礼墨宝,他说:“我内心的气愤要远远大于获得至宝的喜悦”。
   我国档案的民间收藏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性的社会智力投资,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档案民间收藏活动,既传播普及了科学、历史、文化知识,又净化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同时,也为社会、为民族积累了档案文化财富。
   二、我国当代档案民间收藏家及其藏品实例
   1、积累党史资料的杨翔飞
   河南青年杨翔飞高中华业,做生意挣了一些钱,1995年迷上了收藏。在杨翔飞家的书架上排满了2000多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著作,其中有一些是1937至1948年早期罕见的版本,在国内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中未见列入。杨翔飞的藏品中,还有一本1936年印版的《烈士传》,距今已67年,是中国共产党烈士传记的最早版本。200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杨翔飞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若干珍贵史料:电报手稿、应急地图、图片、书籍等。他捐赠的其中两张报纸是1932年2月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有日军进攻上海的整版照片,对研究“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2、用照片记录胡同的沈延太和王长青
   北京的一对夫妻沈延太和王长育, 目睹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和一片片拆迁的胡同,自80年代初开始,自费拍摄了10万多张照片,记录北京的胡同。他们一边拍,一边作记录,20多年共记了lO大本。他们经济上并不富裕,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购买胶卷和摄影器材。他们骑自行车拍摄,回来后自己冲洗,自己编号,拍下了胡同里的点点滴滴,名人故居、春夏秋冬、门墩、对联……,每张照片都是历史的记录,具有独特的真实感和文化内涵。1997年外文出版社选取了260张照片,出版了他们的摄影画册。如今,丈夫沈延太已故去,年近60的王长青,仍独自翻看记录、整理照片。
   3、期刊史料创刊号的收藏者冯建忠
   上海某企业工会干部冯建忠,1960年出生,大专文化,自1979年起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及海内外的各种期刊创刊号,至今已有万种之多,其中解放前罕见的2500多种,如清光绪24年梁启超等在日本创刊的《清议报》、清光绪29年留日浙江同乡会创办的革命刊物《浙江潮》、1923年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前锋》、1925年毛泽东任国民党宣传部长时主编的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等等,一些珍品、孤品甚至填补了国家期刊号的空白。1990年9月冯建忠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个人创刊号收藏展览;同年l0月创办了我国首家创刊号个人收藏馆。1998年10月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主办了冯建忠创刊号收藏展览,众多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4、收藏和展示雷锋史料的董兴喜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副师职干部董兴喜,大学文化,自1989年起收集与雷锋有关的专题史料,现已达7000多份(件)。他的藏品年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由3部分组成:(1)国内外出版发行的各类宣传品、作品、工艺品;(2)各种邮票、纪念封、邮资明信片、公函、签名实寄封;(3)书法墨宝。2000年、2003年3月,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董兴喜先后两次在北京举办大型展览,l00多家媒体先后作了报道。展厅内各种版本的《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各种雷锋塑像、海报、挂历、唱片、录音录像带、光盘等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董兴喜在现场为参观者作讲解,指点人们观看1961年8月雷锋生前,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下发连队的战士丛书《苦孩子、好战士》;1961年2月和6月曾两次宣传报道雷锋事迹的《解放军画报》等展品。
   5、让“文革”史料永存的孔祥民
   山东曲阜一个叫孔祥民的普通人,凭着历史的责任感,在1970至1982年的12年间,冒着被打成反革命坐牢的风险,将在十年动乱中,以讨孔为名的砸碎、伐树、刨坟、掘墓、焚烧文物等破坏孔府、孔庙、孔林的场景,用108张照片和2万多文字说明,记录、保存下来,形成了一套图录。这套图录中有43张是他拍摄的,其余都是他在一堆准备烧掉的垃圾、旮旮旯旯遍地狼籍的孔庙灰土中情不自禁拣拾后,保存下来的。1986年7月,孔祥民将图录完整地交给了中国照片档案馆,2001年孔祥民因病去逝,他走得安祥而无憾。
   6、珍藏美术展览艺术请柬的沈希诚
   沈希诚1948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1977年中央美院建立陈列馆,任馆员、展览部主任;1985年调任中国画研究院,组建展览馆,任馆长。他自1973年起收藏美术展览会艺术请柬,30年孜孜不倦,现已珍藏海内外艺术请柬l万多件。1990年11月由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沈希诚珍藏艺术请柬展览》,刘开渠、张仃、吴作人、古元等20多位当代美术界著名艺术家、老前辈题词祝贺,《中央电视台》当晚的新闻联播作了报道。1992年、1993年他的展品先后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南戴河万博文化城展出,8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过宣传和报道。
  7、收集、研究票证史料的孙林祥
   上海市普陀区粮食局的孙林祥1962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粮食票证的计划管理工作。他从1963年起,就四处收集、整理涉及票证的文件档案,现在这些资料在他家已装满了几个书柜。1985年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撰写书稿,1997、2001、2003年上海三联书店相继出版了他的《上海计划供应票证鉴赏》、《中国粮油珍品鉴赏》、《中国票证大观》等专著,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票证史”。
   8、“名人风采藏馆”馆主黄胜泉
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的黄胜泉,1995年10月在湖南娄底市创办了“名人风采藏馆”,珍藏有大量名人资料。在此基础上,1998年2月创办了黄胜泉工作室,下设影音资料、文献资料、激光照排3个办公室,编纂出版大型人物资料工具书:《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集藏家辞典》、《中国武术家辞典》等,辑录了几万当代人物资料。
三、我国档案民间收藏的种类、性质及特点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宗教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符号、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我国档案民间收藏的众多实例看,档案的民间藏品大多是收藏者个人收集形成的,也有的是从父辈或家族遗产中继承而来,可以称其为家庭收藏档案,也可以称其为私人收藏档案,其所有权性质为公民个人所有,即档案为公民个人所有。档案民间收藏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选择专题,点滴积累,持之以恒
档案民间收藏的种类五花八门,收藏者大多选择不同内容的专题,有的以人物为专题,如致力于周恩来史料收藏的北京周铁男夫妇;专门收藏胡适史料的安徽胡成业;还有人专门收藏孔子、孙中山、毛泽东……等专题史料。有的以事件为专题,如收集“文化大革命”史料、太平天国史料等等。有的选择不同载体形式的藏品:有收集名人字画、有收集古籍文献,有收集报纸期刊,也有收集商标、票证,地图、海报的;还有收集照片、年画的,等等,如河南许昌的安晋松,与全国2500多位漫画作者建立了通讯联系,主集漫画作品及相关资料。档案的民间收藏要将个人的藏品收集到一定的数量,形成规模,唯有靠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票,持之以恒,有的甚至几代相传,最终填补国家和民族档案文化的空白。
2,依靠市场,平等交换,互通有无
我国当代档案的民间收藏,除少数由遗产继承而来,多数是在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收集成的,收藏者有句口头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收集的途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购买、交换、索要、赠予等等。购买是指在文化市场、书店、拍卖会等场所选购;交换是指藏友之间的互通有无、拾遗补缺,以及亲属、朋友、同事之间的公平交易、等价交换;索要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用于宣传、赠送的礼品、纪念品等非卖品,无法通过购买的渠道获得,可以通过善意求索而得到;赠予是指接受亲属、朋友、同事给予的惠赠,当时无偿获得,事后可有所补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民间收藏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市场。一些旧书摊、旧货市场成为收藏者淘金的乐园。在国内外各种拍卖会上,具有档案价值的古籍、手迹、名人字画涨势惊人,1992年6月,我国鲜于枢的手卷《石鼓歌》(元)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的成交价为33万美元。2004年北京翰海第一季度拍卖价: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5060元、蔡元培信札6600元、陈毅书札8250元、杨岘信札60500元、最新北平全图3960元……。档案的民间收藏成为最有发展前景、最吸引人的投资项目。
3、创馆建室,注重研究,强调展示
我国档案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当藏品积蓄到一定规模,他们或者创建自己的收藏馆、珍藏室,或者举办自己的展览,也有人著书立说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上海施根生创立了民间私人藏馆资料室、陈德惠创建了影剧资料室、宁波陆水平创建了民间藏刊阁、辽宁的李广仁自建了300平米的藏书楼??蕴才斋,免费向社会开放,集藏了文史典籍;科技、文史、楹联资料以及作者签名书刊等15000册。江苏扬州的季之光,收藏40多年火花(商标),现藏中外火花150余万枚,先后在全国25个城市举办展览400余次,在70多所高校作过学术讲座,其专著分别用6种文字出版。武汉的冯达材收藏古迹门券,1985年策划举办了全国首届“我爱中华”名胜古迹参观券收藏展,观众达万人;以后1986、1987每年一届,已在上海、北京、成都、南京、广州等城市先后举办了11届。江苏宜兴的储敖生1993年创办了首家请柬收藏馆,馆内设“中国教育史料室”和“民俗婚书藏室”,1996年、1998年在宜兴举办“民俗文化收藏展”展出了清代的卖身契、典妻契、科举试卷、清代婚书等藏品。
四、对我国档案民间收藏的思考和建议
1、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应当包括档案的民间收藏
我国的档案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专业,建国以来,档案工作经历了起步、发展、挫折、恢复、再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一直在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除了国家各级、企业各类档案室之外,还应当包括档案的民间收藏,这是档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民间资金的积累逐年增多,一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社会人士,他们不仅愿意。而且能够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同时,流散在民间的许多档案,如手稿、字画、家谱、古籍等等,由于档案特有的史料价值,其投资增值的潜力与其它收藏品一样客观存在。近日,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民间紧急抢救追回4690部“水书”原件。“水书”是我国少数民族水族的古老文字,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内容相当于我国古老的《易经》,试想,如果没有民间家庭内的世代相传,何来4000多部?民间收藏,藏宝于民,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以至民族文化的积累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2、把档案的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
档案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档案学最基础的问题??档案的本质属性及其定义,在档案学界是争鸣的时间最长、提出的观点最多、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传统的档案学观点,认为具有保存价值的,才是档案;也有观点认为保存在档案馆、档案室里的才是档案,那么,档案民间收藏这一事实我们该如何审视?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对档案、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一直滞后于档案工作的实践。国家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建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局等市场管理部门,对文化、文物市场进行宏观监控和管理,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直没有。传统的档案学观点认为:档案不是商品,档案工作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档案是劳动产品”、“档案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产品可以转化为商品”等等外行人都明白的道理,档案学术界却一直没搞清楚。应当把档案的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开阔档案学术研究的思路,以求我国档案事业的更大发展。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任重而道远。
3、中国档案学会可以组建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收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民间收藏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收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近几年,国家文化、文物、民政管理部门对民间收藏活动,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一些全国及省、市的学术团体,相继下设了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团结广大收藏爱好者,大力宣传和普及收藏知识,开展正当的收藏活动,打击违法违纪行为。我们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有的收藏媒体、收藏机构,组织策划推出了年度排行榜,分别推出全年排行前10名的收藏组织、收藏机构、拍卖行、民间收藏馆、古玩市场等等。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我们档案界不能总“默默无闻”,也应当榜上有名。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组织起来,增强凝聚力,形成合力。目前,我国档案民间收藏的种类、数量都不十分清楚,上海算具收藏家88岁的陈宝定先生,2000年2月在《中华收藏》专刊第6l期上撰文提出:国内虽有《收藏家》、《收藏》等专业报刊交流收藏信息,但总体还缺少民间收藏资料的系统统计。他呼吁建立民间收藏档案馆,征收并对外展示民间收藏资料,以适应新世纪网络时代发展需要。
4、建立档案民间收藏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办法
私人档案是国家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国际档案界早已是共识。世界各个国家档案法令都对公民的个人档案,从整个国家利益和保护公民财产两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陈琼在2003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介绍了外国档案法规对私人档案所有权的规定,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私人档案所有权及相关权益;二是规定私人档案国有化的途径。198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外国档案法规选编》中《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第11条规定:“对于具有历史意义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由档案部门提议,经文化部长决定,可作为历史档案进行登记”。法国档案法令规定:“如果认为有必要保护档案遗产,国家可通过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进行公卖的私人档案中的任何文件行使优先购买权,国家就成为优先得标者。”我国档案的民间收藏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如保障公民所有权权益;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利用;建立信息统计的平台,公开发布统计数据;私人档案馆、室的建设等等。目前,我国图书馆、博物馆行业对私人藏馆的建设都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郭红解、李军摘自《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文/北京市档案馆 郝晓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北京市档案馆 郝晓峰原创作品,作者: 北京市档案馆 郝晓峰。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08/4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