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档案论文 » 论文欣赏 » 正文

论档案馆文化的构成、特性及空间拓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8 19:34:39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118    评论:0
导读

上海市档案局郭红解一、档案馆文化构成的研判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20世纪以来,人们常把文化和经济、政治并列使用,对文化作狭义理解具有广泛性的趋势。以此作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把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大致分为十四类,即科学技术、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政治法律思想和理论、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宗教现象、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学

上海市档案局郭红解
一、档案馆文化构成的研判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20世纪以来,人们常把文化和经济、政治并列使用,对文化作狭义理解具有广泛性的趋势。以此作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把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大致分为十四类,即科学技术、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政治法律思想和理论、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宗教现象、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学说、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活动、民间文化等。①近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档案馆列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范畴,因而在文化的外延中,包括档案馆及其活动。
   既然档案馆及其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这种文化现象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由馆藏、建筑、活动和社会需求构成,并由此繁衍出档案馆文化。是否可以这么说,档案馆文化是一种通过对馆藏档案资源管理、利用和开发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档案,是档案馆文化的内核
   档案记录了人类文明,又延续发展着人类文明。“为了反映档案的文化概念,档案可定义为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非书面的,它提供了人民努力战胜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的凭证,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成就的凭证而保存”。“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宗旨就埋藏在她的档案中”。②
   2.建筑,是档案馆文化的形象
   任何?个文化形态和它的存在形式都有一个外部形象。档案馆建筑是档案馆文化的表征形象。档案并非仅收藏在档案馆中,机关、团体、企业、文博部门乃至私人,都保存着档案。如果没有档案馆建筑这样一个物质状态和结构,档案馆文化中的内核所在档案,就没有了归属感,档案馆文化在社会中就难以产生空间意识,也就失却了社会的认同感。  
 3.活动,是档案馆文化的活力
   档案凭借其来源于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活泼的生命力。但如果不经开掘,只能是一潭“死水”,档案馆文化就没有活力。收集保管、整理鉴定、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编撰史料、开发文化产品等是档案馆的基本活动,也是档案馆文化的活力所在。
   4.需求,是档案馆文化的动力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塑造着人。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民是一个活生生的,传承着的,运动着的,发展着的文化群体。人民对档案馆文化的需求是运动着的,档案馆文化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也应是进行时态的。正是这种互动,推动着档案馆文化的发生、发展。
   二、档案馆文化特性的把握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一般文化现象的共性,也有各自文化现象的特性。笔者以为,档案馆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文化范畴的理解,基本是一分为五:即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但由于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并不呈现强势,因此学术界一般只将当代中国文化一分为三,即主导文化,亦被称之为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亦被称之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亦被称之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③当然,这种划分是以文化的目的为依据的。 
三种文化形态不同的目的就成为区分它们各自不同质的规定性。具体来说,主导文化是以维护国家政治目标、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高雅文化是以审美创造、思想启蒙为主要目的;大众文化是以娱乐休闲和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三种文化形态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内是互相交融的。档案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深厚性,档案文化服务的多层次和多角度,决定了档案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档案馆文化渗透在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中。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和大局开展服务,是档案馆文化的主旋律。如档案馆在重大纪念活动时举办展览,用档案史料印证历史发展,揭承社会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编研档案史料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决策参考等。档案馆文化在主导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利用档案和研究档案是一种文化活动。历史研究和史料研究是档案馆的重要活动之一,前者主要由利用档案的学者承担,后者主要由档案馆人员承担。一些档案馆还定期举办有关史学和档案理论的学术研讨活动。就文化活动的目的而言,这些活动可归于高雅文化形态。随着大众对娱乐休闲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文化生产和消费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大众化。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大众文化开始全面入室,确立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令人高兴的是,档案馆并未孤傲地俯视这?文化现象,而是将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成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审美情趣、阅读水平、接受习惯的文化产品,如上海市档案馆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的百集电视专题片《追忆?档案里的故事》,依托上海地区丰富的档案资源,刻画百年上海的“城市与生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收视率在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
当然,如果以地域、时间、性质、媒介等来划分档案馆文化会有另外的形态归属。以文化的性质来划分,档案馆文化毫无疑问归属于公益性文化。
2.文化功能的多元性
   对应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档案馆文化功能呈现多元化态势:存史、资政、教化、休闲。尼日利亚国家档案馆馆长U.O.A.埃思对档案馆的存史功能有过精辟的论述:“每个国家都需要一个档案馆作为记忆的仓库贮存、保护和传播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简而言之,一个没有档案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一个没有智慧没有身份的国家,一个患有记忆缺失绝症的国家。”④存史,是档案馆文化的基本功能。在我国现阶段,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资政、教化,体现了档案馆文化的重要功能。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引导人们以史为鉴,鉴往知今,继往开来。休闲,是档案馆文化功能新的延伸。时下,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档案馆文化理应关注并贴近大众文化的需求和趣味,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传达形式,表现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比如,怀旧是大众文化产品中魅力永存的部分。在经历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魔方般的转换后,人们愈益关注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社会历史的记忆,关注传统依存的象征,顺应这一文化消费需求,档案馆中的老档案,老照片,可以编织成许多适应大众口味的故事,亦俗亦雅,寓教于乐。
   3.文化资源的“垄断”性
世界上可以出现两座馆藏相似的图书馆,但不可能产生两座馆藏相似的档案馆。读者要阅读一本书,可以从不同的图书馆满足需求,但要利用一份档案,在非网络化的环境里,大多只能在一个相应的档案馆里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物,具有惟一性的特点。这种资源在法律的保护下,无偿地源源不断地从机关、团体及其他有关部门流向对应的国家档案馆。这种流向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由此可见,档案馆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性,对档案馆文化资源建设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既有法律保障,又无需提供费用。但要求档案馆遵循信息共享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熟悉馆藏,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利用者查阅所需档案,同时,要研究馆藏,尽可能准确地评价史料价值,为利用者服务。另外,还要防止档案工作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有利条件,为了自身的研究利用等需要,而进行档案资源的封锁。著名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指出:“档案人员的职业是一项服务性职业。他(她)的存在是促使其他人有可能开展工作……他(她)的信条是证据的神圣性不可侵犯;他(她)的任务是保护每一个证据;他(她)的目标是不带偏见,不加事后思索地满足一切希望了解知识工具的人们的利用需求”。⑤档案馆文化资源的“垄断”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档案馆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给档案馆文化的开放度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4.文化传播的条件性   
与其他文化现象不同,档案馆文化的传播有着条件的制约。这是因为作为档案馆文化的内核??档案,具有一定年限的封闭期。由于档案内容会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因而档案的开放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个人权益为前提的。这就给档案的开放利用带来了限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一般性档案采用了25?30年的封闭期。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一般形成年满30年开放,并可视情提前或推迟开放。应该说,档案封闭期制度的实施,既顾及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又顾及了公众利用的权益。但客观上使档案馆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强的条件性。同时又使这种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开放度越大,风险性越大。这样,就把档案馆推上了文化“把关人”的角色。档案馆要准确把握档案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兼顾国家、个人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并在开放的领域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传播。
   三、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拓展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市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欲望受到挤压,文化生活和消费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政治空间的变化、经济空间的变化进而引起文化空间的变化。这种文化空间的变化是多元的,当然,应该包容档案馆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档案馆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时间,要比欧洲一些国家晚整整一个世纪。1987年档案法的颁布,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但档案馆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后,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档案馆文化空间难以提升。档案馆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毋庸置疑也存在不少弱势。要扩充档案馆文化的张力,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拓展档案馆文化空间。笔者认为,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拓展,具体体现在政策法规空间、建筑设施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传播交流空间的拓展。
   1.政策法规空间的拓展
   档案馆是文化事业组成部分,档案馆文化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公益性文化。但是长期以来档案馆的文化性被其政治性排斥。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档案馆不属于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因而在政府的文化政策中容易忽略档案馆文化的建设。档案馆文化作为公益性文化,其存在和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馆文化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是体现在财政支撑上,还应该体现在对档案馆文化功能价值的认同上。十分可喜的是,现行出台的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对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拓展十分有利。2002年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放在同等位置,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内容之一。上海市政府2003年12月22日发布的《上海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中规定,市和区(县)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指定查阅规范性文件的场所;2004年1月19日发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规定,市和区(县)档案馆作为市政府公报公众免费查阅场所之一。这两个政府规章,为市和区(县)档案馆树立公共文化形象,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2.建筑设施空间的拓展
   建筑,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物体的物质状态和结构,是一种运动空间和触觉空间形象。⑥城市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特色的凸现。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拓展,要求档案馆建筑在城市文化空间里找到应有的方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档案馆大多深藏在党委和政府机关的高墙内院里,远离公共文化空间。先前建的,已成了物化的历史。让人扼腕的是,近年来新建的有些档案馆,竟也与党委、政府机关融为一体,即便建筑再华丽,设施再现代,离公共文化空间相去甚远。由此,也折射出有关部门对档案馆文化的认同,至今还存在着不小的偏差。不得不钦佩深圳人的眼光。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把“档案大厦”高高矗立在市中心的大道上,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现在,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上海外滩的一座近代优秀建筑,已成为上海市档案馆的外滩新馆。在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中拥有一个亮丽的档案馆文化传播的“窗口”,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档案馆建筑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符号,更要注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营造一种公共和私人活动完美结合的文化环境。
   3.公共服务空间的拓展
   公共服务,是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要旨。近年来,档案馆在公共服务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公共文化机构的性质与要求相比,有待拓展的空间还很大。服务空间的拓展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两个层面上。
   在服务理念上,要走出“兰台”。笔者对档案人既要走出封闭,又以“兰台”为荣的观念十分困惑。《辞海》对“兰台”的释义,一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二为史官,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尽管“兰台”在中国档案史上有过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至于现代档案工作者以此来自诩吧。在互联网上搜索“兰台”,竟有13400项查询结果,其中不少是档案人的“专利”。可是公众要查询档案信息,是不会点“兰台” 的。文化的传承不等于文化理念的恒常。“去年的话属于去年的语言”(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去年的话”如果不能分娩出今年的新意,那就让它进入编年史吧。尽管档案人并非想用“兰台”来封闭自己开放的步伐,但不能否认这是传统理念积淀的折射。“兰台”与以人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有何相通之处呢?
   在服务手段上,查档利用,展览、文化活动策划,文化产品开发齐头并进。近年来,许多档案馆在社会教育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有力提升了档案馆文化空间。但档案馆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提供查档利用依然走不出人气不足的尴尬境地。完善馆藏结构,整合档案资源,建立档案目录中心,开展政务信息查阅,借助互联网发布开放档案目录,都是拓展利用空间的有效举措。但有些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在查档利用中加强参考咨询服务是十分必要的。这项服务较早在图书馆兴起。图书馆把该服务作为从古老的藏书馆转变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关键性功能。现代图书馆又把此作为由“书本位”到“人本位”转变的评价尺度。美国纽约皇后区图书馆设有九大咨询台,包括信息、商业、娱乐、青少年等九个方面,每个咨询台由1至2名馆员值班。据统计,皇后区公共图书馆系统1997年度解答各类读者咨询达390万人次。⑦档案馆在参考咨询服务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可进一步拓展延伸,特别是在增加知识含量和信息技术含量方面。除了通过口头、电话、信件、传真等方式解答读者的一般性问题外,还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为领导机关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特定需求的专家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建立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系统,采取电子邮件、实时交互或网络合作等方式进行网上咨询服务。
   4.传播交流空间的拓展
   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拓展,必须重视传播功能的发挥。近年来,在档案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大众传播媒介对档案馆、档案工作的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媒体的宣传甚至出现了“泛档案”现象,冠以××档案的词组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栏目、标题上,对档案外延的理解,由原先单一的人事档案,宽泛到形形色色的记录形式,展现了传播的力量与魅力,但也折射出档案馆文化在传播中的主导性有待加强。网络使媒体由权利的垄断走向开放。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为档案馆文化争得了更多的传播话语权。不少省、市档案馆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但令人惋惜的是,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有些档案馆网站却呈封闭的态势,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业内的信息,传播的方式是以我为主单向的,传播的角色是官员兼教师,缺少文化性、互动性、亲和性,有点像电子版的内部工作简报。当然,也有办得好的。运用网络拓展档案馆文化空间,档案部门是可以很有作为的。
   文化交流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全球化的形成,标志着人类整体的相互依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如此。档案馆文化的交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同质,即同一文化系统内部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如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二是异质,即不同民族、国家档案馆等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近年来,我国档案馆与国际档案界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与国内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图书文博部门的文化成果,对档案馆文化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上,相互之间也可互补。由于分属两个行政管理系统,相互间的交流需要搭起新的平台。
   探讨档案馆文化,是试图在文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考察档案馆文化现象,以推进档案馆文化更好地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由于档案馆文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只能浅尝辄止,请同仁不吝指教。
   注释:
   ①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②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③隋岩:《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划分和嬗变》,《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④同②
   ⑤转引自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⑥王木善:《论城市文化空间的特征》,《长江论坛》1996年第5期。
   ⑦周毅:《创建一流图书馆的三大指标》,文汇报1998年10月31日。
      (倪政华摘自《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5期)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08/73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