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档案管理 » 综合管理 » 正文

全媒体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正能量与副作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8 19:24:25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1005    评论:0
导读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人类社会的记忆、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种信息媒体相互交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新媒体的新概念和新体验不断冲击着人类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和交流方式。如今,不管是信息工作者还是信息资源的受众,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一个由文、图、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人类社会的记忆、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种信息媒体相互交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新媒体的新概念和新体验不断冲击着人类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和交流方式。如今,不管是信息工作者还是信息资源的受众,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一个由文、图、声、光、电组成,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时代。笔者在谷歌中输入“全媒体”关键词,瞬间就跳出281万个网页,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

档案是人类的记忆,记忆来自社会活动,既然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也必然“被全媒体化”。或者你拥抱全媒体,或者你被全媒体所拥抱,这是新时代档案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媒体的革命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但带来管理对象、形式、手段的变化,而且将对档案管理思想、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需要一分为二,它和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给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高端的平台,带来巨大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将给档案事业带来诸多的麻烦和记忆的风险,产生恼人的副作用。为了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放大正能量,同时尽量克服和缩小副作用。利用正能量,必须有正思维,也就是要满腔热情地去关注和接受全媒体,准确认识正能量的聚焦点,以便及时释放和共享媒体革命带来“红利”,促进档案事业的跨越。同时,还必须前瞻性地估计到副作用带来的风险性,以便及早地发出预警,采取对策,避免事业的失误和损失。

为此,当今的档案学研究者应当以专业的自觉性和时代的紧迫感投入到对全媒体的研究中去。本文对这场媒体革命的正能量和副作用进行初步的剖析,旨在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关注,共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媒体革命来势迅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目睹了人类记忆方式的一次次革命:有了黑白照片,告别了单纯的文字记忆;有了彩色照片,告别了黑白图像记忆;有了录音,真正实现了“记忆说话”;有了电影,则更加鲜活地还原了历史;有了视频媒体,人类记忆正以空前的速度形成和传播。每一次新媒体的问世都被迅速地应用到人类记忆中,增强了记忆的生动性、真实性,提升了记忆的还原力和传播力,使人类记忆的质量和效率随时代的进步一次次地升华。现代历史中,这种升华呈现出加速度的态势,例如,我们只能看到少量的一战照片和纪录片,然而过了三十年,却能看到大量全面反映二战实况的纪录片。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媒体革命来势之猛、活力之强、普及之快、影响之广,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各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中频频出现“全媒体”概念,什么“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全媒体记者”……。然而何谓“全媒体”,至今学界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档案界较多地研究了多媒体,而对全媒体却少有涉及。为此,有必要从媒体说起,厘清“全媒体”概念。

媒体(Media)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中介,也可以说,是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展示和传播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在信息技术领域,媒体大致有五类:一是感觉媒体。它是指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能被人所感知的媒体,它包括人类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二是表示媒体。它是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通过特定的编码或符号来实现对感觉媒体的解读和传播的媒体。借助此媒体,能使感觉媒体保存下来并得以流传,如文本编码、条形码、计算机二进制编码等。三是存储媒体。是指存储信息的载体,如磁盘、磁带、光盘、优盘、存储卡等。电子文件的存储媒体还包括种类繁多的存储格式;四是传播媒体。是指媒体传送或通信所需的物理载体。从物理上包括各种导线、电缆、光缆、光纤、电磁波等。从形式上包括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传播信息等,其中网络还可细分为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络等。五是显示媒体。它是指在感觉媒体的解读和传输中,实现电信号和感觉媒体之间转换所用的媒体。显示媒体又分为输入和输出显示媒体。常见的输入显示媒体有键盘、鼠标、手写笔、扫描仪、麦克风、录音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常见的输出显示媒体有显示器、音箱、打印机、投影仪等。当前社会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显示媒体就是触摸屏,如今不但手机,连电脑、电视也都有触摸屏,这是显示媒体的一大创新。

多媒体(Multi-media)是指由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动态数据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以数码方式存储的综合信息媒体,它是多种感觉媒体的集成。该感觉媒体又分为视觉、听觉和触觉媒体三类。其中视觉类媒体包括图像、图形、符号、视频;听觉类媒体包括语音、音乐、音响;触觉类媒体是人能感觉到对象的位置、大小、方向、质地等。目前多媒体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习的视频文件。

全媒体就不单纯指感觉媒体,它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它是指媒介信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表现形式(即“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即“媒体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即“三网融合”),使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完成信息接收(即“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Anybody)、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终端(Anyterminal)获得任何想要任何信息(Anyinformation),即实现信息的“5A”传输,也即信息的全方位、全天候、无障碍传播。由此可见,全媒体是信息媒体的集大成,是人类驾驭信息能力的全面的升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革命。

全媒体的关键在于一个“全”字,这是它与多媒体,以及以往其他媒体的显著区别。认识全媒体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场媒体革命的内涵。

1、全媒体是广义的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信息媒体的一种——感觉媒体的集成体,而全媒体则是感觉、表示、存储、传播、显示媒体的集成,是至今人类驾驭信息手段的最大化集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传播工具的集成,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其媒体还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有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当前这些技术的流行度极其高,受众面特别广,生命力尤为强。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档案信息就能穿上时尚的外衣,溶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全媒体兼容各种传统媒体。多媒体强调两种以上感觉媒体的集成,单一的文字或照片就称不上多媒体。而全媒体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而且在整合运用新媒体的同时仍然十分看重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的重要组成。这一点对档案信息管理尤为重要。文字信息历来是档案信息的“大户”、“主流”,虽然其优势已经被多媒体部分地取代,但是,不管现在和将来,任何新型媒体都不可能取代文字信息媒体,也不会完全取代文字信息的传统制作、存储、传播和利用方式。在这点上,全媒体的应用不会简单地抛弃传统媒体形式,相反将使传统媒体在新平台下更好地展示魅力,这就使全媒体时代的档案事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3、全媒体强调各种媒体的融合。多媒体是感觉媒体的融合,它只是媒体表现形式的进步,而全媒体实质是跨媒体、“大媒体”或广义的多媒体概念,它不仅满足于感觉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播媒体和显示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并强调五种媒体的全面互动、互补和互容,从而发挥全媒体的综合优势。因此,全媒体的媒体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载体门类最全,信息传播途径最全,受众接受方式最全。利用这些技术,就能克服档案信息传播的瓶颈,拓宽传播的途径和范围。

4、全媒体的用户界面最佳。多媒体尽管能做到图文声情并茂,然而它只是在感觉媒体一个维度上施展其魅力。而全媒体则在各种媒体的多维平台上展示其强大活力,表现为大而全。然而正是这个“全”,使它针对受众个体表现出超细分的服务能力。同一条信息通过全媒体平台可以有各种精彩纷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让每个信息受众通过选择不同的感觉、存储、表示、传播、显示媒体,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同一条信息以不同的媒体进行表现、传播和展示,反复地被利用。例如,如今电视中的记忆频道颇受大众欢迎,过去只有电视一种显示媒体接收,过了时间段就看不到了。现在可以选择网络、手机多种媒体,在任何时间接收,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的增值。

二、正能量

媒体革命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在改变着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的同时,也使档案事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跨越式的升级,提供了不竭的正能量。

(一)增强档案信息的还原能力

档案是人类的记忆,记忆需要媒体,记忆的主要功能是还原社会活动的原始状态。衡量一种表现媒体的质量是其还原能力。文字符号是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媒体。古人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文字媒体和手工传输,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使用图像、声音和影像媒体,并有了光、电传输手段。于是人们形成一种错觉,似乎只有白纸黑字才铁证如山,才是正宗的档案。其实文字的表达是经过人脑加工的,间接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制约,更何况有些文字信息并非来自记录者本人的观察,而是经过许多人的传递,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史料,有许多是来自传说。因此,文字对于客观世界的记载并不具有真正的原始性,而有着明显的人为性和模糊性。所谓文字档案的原始性,只是指该记录行为是原始的而已。而音像媒体信息则不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映射和复制,自然能比文字更直观、更真切、更准确地反映和还原特定的历史场景和人类生活,并给人留下更加鲜明的情景印象和想像空间,理应具有更强的原始性和证据价值。据报道,今年415日,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发生的死伤百余人大爆炸,就是依靠广大现场群众,交出大量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从中找出了恐怖分子的影像,为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文字记录往往给人枯燥、呆板的感觉,而音像媒体能通过历史的留声、留影,声影交融地还原历史的轨迹。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陆家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弯平壤到如今高楼林立,只有照片或视频记录才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好佐证。又如,你要了解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城镇化、民工潮、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再多的文字描述也没有影视纪录来得令人感动、感悟、震撼。从这意义上说,各种新媒体纪录至少应与传统文字纪录平分秋色,而不是“边角料”。

(二)增强档案业务的驾驭能力

全媒体是广义的多媒体,它除了能增强档案的表现能力以外,还有利于综合应用各种新媒体优势,全面提升档案收、管、用业务水平,解决传统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是有利于通过整合各种单媒体信息,使大量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档案信息相互交融,优势互补,从而极大地丰富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二是有利于应用各种电子载体成本低廉、存储密级、携带方便的优势,加强海量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进行集成式管理;三是有利于利用摄影技术空前普及带来的“全民摄影”的有利条件,广泛捕捉和收集社会重大活动、重点工程、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反映民情、民意、民生、民俗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信息的丰裕度,优化档案资源的结构。四是有利于应用数字化信息制作简便、编辑灵活、检索快捷、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开发出精彩纷呈的档案编研成果。五是有利于借助“三网融合”的最新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六是有利于利用“三机合一”,特别是手机、平板电脑、MP4等广泛流行的信息终端,以及触摸屏操作方式,千姿百态地展示档案内容,给档案用户以全新的体验。因此,全媒体的应用可以渗透到档案业务的各个环节,解决传统档案业务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

(三)增强档案内容的表现能力

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据科学调查表明,人类90%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主要媒体为声音和图像,特别是活动图像。全媒体中的感觉媒体可以以各种单媒体呈现、也可以以各种单媒体融合方式呈现,它符合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本质特征,能够逼真的还原现实的信息世界,由此,全媒体是全方位、高质量的人类记忆。“让记忆说话”、“让历史再现”,在文字时代只是夸张的说法,而在全媒体时代,却是真真切切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借助高清数字电视,全媒体还可以提供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而且利用视听方式获取、存储、传递和表达信息,当然最简单、直接、生动、真实。这种档案记忆的再现质量和效果是传统文字档案所无法比拟的。

(四)增强档案资源的传播能力

以文字方式记载的档案信息检索难,利用难,特别是传播速度慢,传播效率低,传播范围狭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造成传播不力的原因不是档案工作者不想作为,而是在纸质媒体和手工管理条件下难有作为。如今,全媒体传播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但能传输文字媒体,而且能传播声音、图像、视频媒体;不但能通过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而且能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传播;不但能通过普通通讯电缆传播,而且能通过光缆、卫星通讯等方式传播;不但能通过纸质媒体传播,而且能通过磁盘、光盘、优盘、磁卡等高密度载体传播;不但能通过计算机终端传播,而且还能通过电视、手机传播;只要具备必要的技术,档案信息传播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的电视等媒体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交互性,而全媒体能双向互动、主动地处理信息,并具有即时、滚动、互动、聚合等传播特性。其中互联网对全媒体发展最为給力,20117月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已有近5亿网民,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手机网民数达3.18亿,微博用户1.95亿。网络应用的日渐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加速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总之,全媒体时代档案的传播途径将极大地丰富,传播范围将极大地拓宽,传播质量将极大地改善,传播效率将极大地提高。事实上,社会上档案文化大传播的热潮已经掀起,例如,北京卫视《档案》节目是一档科教类揭秘性的讲述节目,电视“揭秘”:揭开尘封的秘密:换一种方式讲故事——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立身之本;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节目制作委员会于20128月至9月举办第二届名优电视栏目推选表彰暨第二届电视节目创新论坛活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全国各地市级电视台角逐“2012十大电视品牌栏目“2012十大电视创新栏目“2012电视栏目优秀制片人“2012电视栏目优秀策划人四大奖项。 纪实频道选送的《档案》栏目被评为“2012十佳电视栏目。将于8月下旬赴北京参加论坛颁奖。

传统档案学将档案管理业务定义为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检索、利用、编研八项业务,独缺档案传播的业务环节,传统档案利用的瓶颈也恰恰出在这一环节。建议现代档案学应当加上档案传播这一业务环节,并将全媒体的传播列入这一环节的重点内容。

三、副作用

全媒体在给档案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全媒体的副作用会给档案事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其中,最大的副作用莫过于造成档案内容、形式、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的“碎片化”。

1、档案内容的碎片化

社会信息全媒体化正在加速社会信息的碎片化。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客的流行,一种新的传媒现象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什么信息都冠以“微”,什么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消息、微笑话、微图片、微镜头等等。各种传播形式纷纷触“微”,我们俨然已经进入了微时代。造成这些“微型化”的客观原因是社会信息量的爆炸、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使人们只能在“微时间”里,以短平快的方式接收信息。现代人类,特别是青年人,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化几天的时间去读完一篇长篇小说或阅读报刊杂志上的长篇大论。这些反映社会生态的微型化信息,就可能成为现代档案信息,特别是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档案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些信息已经被微型化无情地打碎。最后我们接收的档案也不得不成为“微档案”,这是和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相悖的。殊不知,档案信息历来是讲究保持内容上的自然联系,如果不放弃这一基本原则,那么,将来浩瀚的“微档案”由谁来整理?如何整理?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2、档案形式的碎片化

全媒体的“全”包括上述的感觉、表示、存储、传播和显示五大媒体,每一类媒体都有特定的表现状态和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形态还可层层细分,这将给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的复杂性。例如,文字信息属于感觉媒体,过去我们只管文字档案,已经十分繁忙,今后音像视频档案可能成为档案信息的大门类,如今面对仅数量浩大的数码照片档案,许多单位档案部门已经感到“剪不断理还乱”,其他录音、视频档案如何管得过来?又如,计算机中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不下上千种,每一种格式文件必须依靠特定的软件工具才能被打开,随软硬件的迅速升级,今后如何让这些文件在需要时“芝麻开门”?再如,如今电子文件的传播途径越来越繁多,所有的信息都以代码方式传输,随着云技术的应用,可能变得越来越虚拟,用一句网络语“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档案怎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可靠的历史历史?形式的碎片化也会给档案的收、管、用业务带来巨大的难题。

3、档案流程的碎片化

传统的档案主要来自公务文书、科技文件及专门文件。这些文件是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有严格规范的流程。由于当时的文件载体是纸张,运转的文件一般是孤本,因此,文件流程在一个机关内部是稳定、线性和可控的,每个经办人在文件上都可留下自己的痕迹,从而增强了文件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历史记忆价值。在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走完流程的文书自然进入机关档案室。如今不一样了。全媒体时代的档案收集范围、收集方式出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全媒体平台是开放的平台,走出机关大院的档案工作需要面对社会五花八门的全媒体生存环境,随着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有照相机、摄像机、麦克风,人人都是作者、记者,在电子邮件、韦博、微信的平台上,大家想说就说,想发就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形成了大众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大量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必将导致信息传播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连机关工作中的电子邮件也往往采用“群发”的方式,这就是传播流程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使文件很难留痕,走完流程后,也很难被档案部门收集,加上文件量的浩瀚,使其很难处于受控状态。于是不要看现在社会信是息铺天盖地,弄不好这些信息都自生自灭,社会的数字化记忆最终可能出现空白。

4、档案环境的碎片化

长期来,在各自为政、各取所需、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格局下建设起来的各类信息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平台、信息结构、信息流程的异构问题,加上数字媒体的多元化,已经造成社会信息碎片化现象。但是这种碎片化在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内还往往受到某些制度规范的约束,近年来有走向整合和集成的趋势。然而,如今全媒体一来,碎片化的倾向有可能会加剧。其客观因素是,全媒体来势太猛,全媒体平台涉及感觉、表示、存储、传播、显示五个媒体维度,其系统建设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对此,人们还来不及进行观念转换,知识准备和人才培养,也来不及形成必要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由此,将其纳入档案化管理将面临很大的难度,同时,可能会给人类数字化记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总之,全媒体时代带给档案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世纪的档案工作者只要牢牢把握机遇,迎难而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务实进取,宏观谋划,微观布局,找准定位,趋利避害,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在全媒体时代将档案事业做大做强。(张大伟)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全媒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罗鑫,《中国记者》2010年第三期

2、《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王庚年,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12/03/201127497946.shtml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08/5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