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经验交流 » 正文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22:40:58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264    评论:0
导读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拓展新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应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成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时代特色。《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奋力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里,就“十一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略作回顾与展望。1“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拓展新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应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成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时代特色。《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奋力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里,就“十一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略作回顾与展望。

1“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档案编研出版、档案资源系列开发及政府信息公开等项工作中。

1.1档案文献的编研出版
历经数十年,档案编研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同时,档案的专业性比较强,社会的接触面也较窄,读者利用范围小。从这个角度讲,档案编研工作与现实、与社会都有一定的距离。应该说,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编研工作有着不同的需求,现今社会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积极应对时代需求,拓展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才能拓宽业务渠道,从而让档案发挥出更大的文化开发价值。

1.1.1把握时代契机,围绕国家中心大事推出专题档案
近年来,编研业务更加具有时代意识,按照社会和公众需求,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重大纪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服务,因而走出宝塔尖,在国家重大事物中展现档案的独特作用。“十一五”期间,档案编研为国家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

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丛书,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该大型系列出版物由22部排印本的《城市解放》和16部图文版的《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组成。排印本的《城市解放》系列包括:太原、北平、长春、成都、大同、贵阳、哈尔滨、衡阳、兰州、南昌、南京、南通、上海、石家庄、天津、西宁、阳泉、郑州、重庆、昆明、宁夏22部;图文版的《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系列包括:常德、大连、广州、海南、杭州、济南、江阴、辽宁、青岛、陕西、上海、石家庄、四川、太原、武汉、新疆16部。这套丛书是利用各有关档案馆馆藏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编辑,反映城市解放前后真实历史情况的大型档案文献汇编,内容包括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该系列图书分别由各有关城市档案馆承担编纂,其中收录的档案文献以及珍贵历史照片,大多为首次向社会公布。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城市解放系列丛书总序》中指出:该系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档案反映城市解放这一重大史实的系列性文献。是各有关档案馆联手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档案资源整合的一次创举,是档案编研出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成功尝试,是广大档案编研工作者走大编研之路的有益探索,是发挥档案历史记忆功能和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彰显档案馆形象的良好契机,更是全国档案系统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1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各省市档案局(馆)参与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相继出版发行。该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中央档案馆为纪念建国60周年,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编辑出版了《共和国六十年珍贵档案》,书中收录从1948年5月至2009年7月重要档案文献和图片558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这些材料真实再现了共和国60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文件集》(1949.10—1966.5)(馆藏本)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公开本)编辑出版工作着手开展。馆藏本为内部参考资料,公开本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到2009年底,馆藏本已将1949年10月至1950年12月文件编印成5册,公开本的编辑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这项工作是对建国后中共中央文件的一次全面梳理,比较全面系统地向社会公布中共中央在这期间所印发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为广大干部和中共党史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套比较系统权威的历史文献。

外交部档案馆充分利用可开放的档案,编辑系列外交专题出版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二集)--中国代表团出席1955年亚非会议》、《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1949-1955)》等。2009年10月,《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49年10月---1951年12月)在中俄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出版,外交部杨洁篪外长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分别致贺词。这部文献汇编收录了双方档案机构保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方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史料,是两国关系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再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时刻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编辑过程中首次在文献交换、史实校正和文字处理等方面广泛深入的合作,是外交部与其他国家外交部深化档案合作的重要成果。

两岸历史血脉相连。为全面系统地揭示台湾的沧桑历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共同合作策划,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这一两岸历史文化旷世工程,被列作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分为四项专题,分别是:《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230册,《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300册,《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50册,《海外遗存台湾档案选编》50册。“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的出版规模总共为630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清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就达530册,足见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档案对这一文化工程的支撑,这是档案工作服务国家中心大事的又一有力之举。

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相继推出西藏、新疆、蒙古等专项档案编研成果。《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6册,不仅阐释了清代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也为丰富世博文化添上了多彩的一笔。

海军档案馆将多国海军活动、亚丁湾护航等项重要活动的过程编辑成集,把国家军队的重要活动留在了社会的记忆中。

航天档案馆于建国60周年之际出版了《新中国60年》大型历史书籍“航天工业”行业篇,记叙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其中也作了对重大航天事件史料的抢救、补救和挽救工作。

广东省档案局(馆)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出版了《图说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密档案·广东三十年闯关路》等;武汉市档案局(馆)为筹备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与有关部门联合编辑《武昌起义影像》画册,提供反映辛亥革命的档案、照片、明信片等史料200件,征集了辛亥革命珍贵文献40余件;“五·一二”大地震之后,四川省档案局(馆)编纂了《国内外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验选编》。

1.1.2 立足馆藏特色,服务国家文化工程
利用档案修史,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是盛世修史、隔代修史。隔代才能更客观,盛世才能有实力。国家清史工程的启动,为明清档案事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清史工程大量而急迫的档案利用需求,要求加大编纂出版力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5个专题档案列为清史工程出版项目:《清代中南海档案》、《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清宫普宁寺档案》、《清宫热河档案》、《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总计达108册。该馆还为清史工程专门立项10余个,提供系统加工整理的档案资料达400万件。这些清代档案为清史工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近些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合作,系统整理出版了中琉关系档案,还与有关各国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出版清代中国与英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各国关系的专题档案,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还编纂出版了反映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明清宫藏中西商贸档案》8册,收录清政府机要档案900余件。

辽宁省档案局(馆)立足馆藏,把握史学动态,满足史学研究的需求,影印出版了一批价值珍贵,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档案史料汇编,如2006年出版的《盛京皇庄档案史料选编》、2007年出版的《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即将出版的《满洲实录插图本》等档案史料。

《新疆通史》编撰工作是国家重点社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优势,承担了其中两个子课题—《民国时期新疆金融档案史料》、《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新疆清代档案实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重要项目,自治区档案局(馆)经过精心组织,历时近三年,已完成全部编辑工作。

1.1.3依托地域优势,配合地方文化建设
各档案部门拥有本地特有的档案资源,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馆藏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档案编研格局,为地方和行业的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打造出一张又一张的“文化名片”。

辽宁省档案局(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编写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足迹――辽宁工业60年发展历史回眸》、《老报旧闻》等书,以清晰的文字脉络、珍贵的历史图片、翔实的统计数据,再现了辽宁解放、老工业基地发展等历史场景,具有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辽宁省档案局(馆)工作人员从馆藏日伪时期档案资料中选取了有关辽宁25处温泉资源的调查材料,整理、编译了《日伪时期辽宁地区温泉调查》,刊登在《辽宁档案资政》上。文章内容涉及辽宁全省各处温泉形成原因、辽宁温泉特色、辽宁地区温泉资源、辽宁地区部分温泉化学成分等方面,是研究辽宁省温泉史,进行温泉旅游宣传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另外,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编发了《辽东半岛金矿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辽东半岛的地质概貌,庄河、普兰店、瓦房店、盖州、旅顺、岫岩等地30处金矿分布地点及地质构造等.对进一步开发省内金矿资源具有参考价值。围绕中朝共建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编发了《日伪时期鸭绿江桥梁工程报告》。2009年12月,编辑出版《奉天纪事》一书, 全书40万字,分设为后金崛起、陪都旧事、奉张治奉、辽海新潮、古迹寻踪5章,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辽沈地方史的通俗读物。

贵州省档案局(馆)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点校排印本《贵州名胜旧览》一书(32万字),取材于贵州省档案馆馆藏,是贵州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精华的集锦。既为专家、学者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提供较高价值的史料,同时也让广大读者从中领略到妙趣天成的贵州自然风光,欣赏到人文荟萃的贵州名胜古迹。

厦门市档案局(馆)组织包括编研处在内的骨干力量,深入建设工地自行拍摄并多渠道收集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照片档案资料。精心挑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组织策划了2007年7月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的“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图片展”。在展览图片基础之上,出版了大型画册《势如虹新跨越——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纪实》,画册收录了210张照片,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可谓图文并茂。

上海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了档案史料汇编《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等,及普及性档案文化产品《城市记忆——上海历史发展档案文献图集》、《上海老工业》、《上海古镇记忆》等。

大连市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共编纂出版图书11种,150余万字。为提升城市形象,让市民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以大连“城市记忆工程”为主题,收集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陆续出版了三部“城市记忆工程”系列丛书。2008年,与市城建档案馆联合出版《大连的广场》和《大连的公园》。2007年至2010年,与民间组织“大连团体发展联合会”相继编辑出版了《大连行业状元》、《大连行业精英》和《大连行业协会》系列丛书,为大连工业企业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利用馆藏一位居委会退休干部的日记,编写了《街道年轮四十年居委工作日志》,通过一个居委会干部的视角,反映广州城的巨大变化。该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积极反响,新闻媒体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在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与美、意、奥等国出版商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评价:“我们整理中国60年的历史,就应该从民间的角度着手。”该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图书馆和研究东亚的有关机构收藏。档案馆通过编研工作打出自己的品牌,向社会显示了自身的价值。2007年12月,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在该馆挂牌成立。目前,艺术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有书画作品、工艺美术品、文物三大类,共计1628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先后出版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险档案史料》、《新疆各族民众抗日募捐活动档案文献》、《清代新疆建置档案史料》、《乌鲁木齐解放档案文献图集》、《辉煌新疆60年画册》及《建国以来新疆重要文献》、《新疆文革史》等。

内蒙古档案局(馆)采取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利用多家馆藏甚至是国外的馆藏史料开展编研工作,《旅蒙商档案集粹》就是以馆藏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蒙古国国家档案馆馆藏史料为补充进行的编研项目。

浙江省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了10类书籍、画册,举办了6个大型展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办了8组网络展览。

哈尔滨市档案局(馆)先后完成了编研成果近10种。制作各种专题片15部。

全国各地的很多单位部门都非常重视其在皇宫的“自家档案”,都把它当做地方行业的“文化名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内蒙古、海南、塘沽、黄埔、虎门、淮安等各地都有着紧密的合作联系,与地方人民政府合作出版《清宫塘沽秘档图典》、《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明清皇宫虎门档案》、《清宫淮安档案精萃》、《明清宫藏地震档案》、《清宫恭王府档案汇总》、《清宫天坛档案》等大量精品书,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档案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1.1.4 关注休闲文化,应对社会热点
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公众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高雅艺术纷纷走出殿堂,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需求,档案编研工作不仅要为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服务,也要应对百姓关注的公众文化热点。由此,要求我们多层次了解文化市场,研究热点问题有哪些,人们关注和需要哪些档案,寻求与公众的结合点。

盛世收藏,当今社会热心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整理出版了皇家工艺制作的秘档《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55册、《清宫瓷器档案全集》52册以及《清宫金砖档案》等,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御笔诏令说清史》则是从清代皇帝的官文书中解读重大历史事件。该馆集体创作的纪录片《清宫秘档》,用通俗的语言揭示百姓关注的清宫历史真相,在此脚本的基础上,推出了《清宫档案揭秘》一书,已是第六次再版印刷,被多家报纸网站连载。这是档案编研开发贴近社会休闲文化的成功尝试,从中也可以看到历史档案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古迹、遗址、建筑群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固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价值。档案作为另一种文化遗产形式,则从文字的角度记录了这些遗迹和建筑的历史,档案与遗迹互相印证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存。基于这样的考虑,以天津的风貌建筑、古迹为线索,深入挖掘档案馆藏相关成分,天津市档案局(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撰写了《天津旧事》系列丛书,包括《天津老戏院》、《天津老教堂》、《外国人在天津》、《旧天津的新生》、《21世纪宜居天津新型建筑文化家园大观》、《天津五大道名人轶事》、《天津金街老字号》、《旧天津法租界的故事》、《德式风情区漫游》、《五大道名人轶事》、《天津老字号》、《翠湖润津门》、《天津历史名园》等,揭示了这些古老建筑与遗迹的内涵。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寓教于乐,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图文并茂是现今图书出版业的文化时尚,甚至有人把我们今天的快节奏社会称之为读图时代,图片画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山西省档案局(馆)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档案的保管重地,该馆编辑出版了馆藏介绍画册《晋档藏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写的《清代文书档案图鉴》;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档案局(馆)、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画报社《黑暗与光明——藏区新旧社会对比挂图》等图文版档案出版物,把文字档案与史迹图片结合起来,让档案走近大众。

1.1.5 兼顾编纂研究,打造档案精品
在课题项目中,各级各类档案馆注重有计划有分工地进行专题研究,将学术研究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在对档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上档次的档案成果,提升档案出版物的学术含量,体现出编研结合出精品的理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多年合作,开发“清代广州十三行”系列项目,相继出版了反映广东对外贸易的《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清代十三行纪略》等书籍,随着课题编纂的深入,专题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后, 2005年与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共同创作反映广州十三行题材的4集纪录片《帝国商行》,并将专题片的脚本编撰出版,该部专著已被翻译成韩文在海外发行,并且取名为《清朝洋商秘档》再版印刷。此外,课题组人员通过报纸专辑、期刊论著、学术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推出学术成果。此外,在2006年编纂出版的一套精装版《清宫黄埔秘档图鉴》,收录100余件珍贵档案,80幅中外历史图片。为了提升学术层次,撰写了3万余字的文字说明,介绍有关黄埔古港的历史背景、史实概要、档案特色、人文风貌等等。这部图文并茂,兼具学术史料性和文物欣赏性的档案出版物,作为特殊礼品赠送给来华访的瑞典国王,被中国档案学会评为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清朝洋商秘档》及《清宫黄埔秘档图鉴》两部作品都附载了该专题的馆藏档案总目,使历史脉络从中得到清晰的梳理,这是在编研出版物中使资料整合与编研成果并举的尝试。

山西省档案局(馆)编辑出版了《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把历史研究与史料汇编融为一体,这是二战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该课题被有关机构鉴定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一级。

海南省档案局(馆)2008年完成了一部关注“三农”,反映农村工作的编研作品《石屋》的编研出版工作,并且突破以往编研工作只停留在编的层次,尝试性地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的工作。全书从材料提炼、内容编排、文字加工直至封面设计等等无不凝聚了编研人员的精心构思和独到策划。

上海市档案局(馆)加强档案史料研究,坚持学术研究,编辑出版《上海档案史料研究》论丛,成为上海市档案馆与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的平台。该论丛每年出版两辑,每辑字数约35万字。栏目有专题研究、口述历史、档案指南、档案架,以及学术研究动态、档案馆专题目录等的介绍。至2010年6月,已经连续出版至第8辑。上海市档案馆在编辑出版《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专著《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

在围绕航天业开发档案信息方面,航天档案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宇航系统方面,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编研课题,2007年按要求圆满完成出版任务,共计185万字。这个课题开创了航天档案馆编研处牵头、馆内各处派人参加的编研课题管理新模式,这是航天档案馆在编研课题管理方面的一次创新,打破了过去各处之间工作互不往来的限制,较好地利用了馆内人力资源。由于这项编研课题与工程实施同步进行,课题组人员要主动跟踪工程进度,需要查阅大量现行文件,打破了过去编研课题只利用馆藏档案的情况。

深圳市档案局(馆)为了满足社会公众探求历史真相的需求,2009年,与中国档案报社合作编辑出版了《解码尘封档案》,由于有社会专业人士的参与,保证了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辽宁省档案局(馆)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编研人员专业素养,五年来,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鼓励档案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档案工作者立足馆藏档案和工作实际开展档案学术研究,五年累计收到学术文章200余篇。

湖南省档案局(馆)在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校注的基础上,编纂了大型系列丛书《湖湘文库》。

1.2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层次系列开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动辄数十万字、上百万字的档案编研鸿篇巨著,社会受众面窄,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近些年的工作实践说明,档案编研要有高雅通俗之分,有繁简深浅之别,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公众不同层面的需要。在对专题档案开展系统编纂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开发,举办专题展览、合拍电视专题片、网络宣传、发行光盘和研发文化礼品等,有助于拉近档案编研成果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的价值。

1.2.1档案的展览和宣传
档案展览可以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使档案文献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而且档案展览周期短见效快,教育功效大。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系列展览,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各地市档案局馆承办。展览相继在各地举行,展品来自全国20多家档案馆,其中大部分展品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所有展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广大公众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于2009年2月举行。展览由中央外宣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联合主办。中央档案馆提供了140余件档案,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向社会公布。展览展出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参观了展览,外交部还邀请了30多家外国驻京媒体50多名记者参观展览,感受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巨大变化。

 “胡志明主席与中国档案资料展”于2007年11月举行。为了纪念胡志明诞辰117周年,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越南国家档案局共同主办,展览增强了中越两国的进一步了解与友谊。2008年4月,“宣传档案价值以推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越南召开,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宣传部门作了题为“面向公众宣传档案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专题报告。

外交部档案馆“新中国外交历程图片文献展”于2009年举行。为庆祝外交部建部60周年,由外交部档案馆筹办该展览。展览还采用视频、触摸屏、PPT文件及专题档案等多种展览形式,增加展览的生动及互动性。外交部档案馆还积极开展外交档案编辑领域的国际交流,参加了3届外交文献编辑者国际会议,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成为该国际会议的正式成员国。外交部档案馆还参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2006年2月在华盛顿成功举办了题为“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探:新证据、新观点”的国际学术会议。

“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于2010年4月在位于上海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上海市档案馆承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档案报社及北京市、福建省、广东省档案馆等单位协办。展览旨在通过档案这一独特视角追寻几代中国人的世博梦想,聚焦中国“参博”、“申博”、“办博”的足迹,回味前人通过参与世博会寻求国家发展之路的艰辛,体会今天中国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光荣。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为展览揭幕。“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览成为一片独特的“世博园”,为中外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档案文化的盛宴。

上海市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举办的各类展览有43个,包括“上海城市记忆主题展”、“上海婚姻习俗展”、“民生档案——票证记忆展”、“影像上海——著名商业街区展”、“从梦想到现实——上海与奥林匹克档案展”、“解放之路——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档案图片展”、“我们共同的记忆——档案见证上海发展60年”、“南京路老字号历史图片展”等。上海市档案局(馆)与境外文化机构合作办展,如与斯洛文尼亚档案馆合作的“跨跃时空的彩虹——天文学家刘松龄”、与德国海德堡市档案馆合作的“干杯,海德堡:海得堡啤酒厂和啤酒馆历史”等展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些年在开发编研项目的过程中,与有关地方合作办展,先后在淮安、广州等地举办了“清宫淮安秘档展”、“黄埔古港展”、“清代广东贡品展”、“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展”等10余项专题展览,各课题的编研过程,便是一个展览的筹备过程。

广东省档案局(馆)为配合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发展规划,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先后举办了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潮起广东­——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清宫档案展”和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展览等多项展览。2007年,广东省档案局(馆)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办了“岭南映象·世纪变迁——中国广东省档案馆珍藏照片选展”,使档案资源走出国门,对外文化交流。

大连市档案局(馆)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于2009年对档案馆展厅进行全面改陈,开辟了600多平的新展厅,并精心制作了“城市足迹”固定陈列展和“难忘的记忆——苏联红军在旅大”专题陈列展。两个展览共精选近600幅图片、600余件实物和馆藏档案资料,并采用幻影成像、电子书等先进的多媒体方式,真实形象地揭示了大连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代变迁,以及苏联红军在旅大军管驻防的情景。档案展览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使“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档案“记录历史、服务现实”的宗旨。大连市档案局(馆)利用馆藏资源,精心制作了《大连解放档案文献图片展》,展览汇集了300多幅图片和240多件档案文献及实物,4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在展览中首次公布。展品还包括部分精品老报纸、杂志、地图等档案资料。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大连解放的一个个历史瞬间,记录了英勇的大连人民为全固的解放和大连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大连市档案局(馆)承担的课题项目《档案展览与公众关系研究》,是全省“十一五”期间颁发的唯一一次特等奖,为档案展览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为庆祝建国60周年,筹办了“辉煌新疆60年成就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举办的展览还有:“见证新疆档案展”、“腾飞新疆—改革开放30年档案纪实展”、“新疆民俗风情摄影图片展”(先后在广东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展出)、“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展”、“名人档案展”及流动档案展“透过档案看新疆”等。

深圳市档案局(馆)大力征集老将军书画档案,并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共和国老将军书画档案专馆。截至2009年底,该馆已收藏包括10大元帅在内的上千位共和国老将军近4000幅书画档案,是全国收藏此类档案最多的部门。利用这批特色档案,深圳市档案馆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南昌、乌鲁木齐、深圳等地举办展览,极大地发挥了革命历史档案的教育功能。

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实行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公共文化机构。该馆的“档案精品展厅”,接待社会各界80多批参观者,包括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原局长毛福民、古巴国家档案总局局长奥斯瓦多•贝多拉圭、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馆长毕观华等国内外档案界领导和专家。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为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举办“宁夏辉煌50年成就展”。该馆将自治区成立20、30、40、50周年庆典展览庆祝活动汇编成册,并为宁夏博物馆新馆“辉煌塞上”陈列布展。

山东威海市档案局(馆)利用馆藏和从英国、法国征集的5000余张照片,先后举办《英租威海卫图片展》、《一战华工图片展》等大型展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武汉市档案局(馆)改进宣传形式,增强可视性,举办了《档案里的武汉》大型展览。

1.2.2档案成为文献纪录片的亮点和支撑点
档案是文献纪录片最好的素材,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历史凭证。因此,档案馆与媒体的合作逐渐形成趋势。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拍摄的110集电视片文献《周恩来的故事》,荣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评审的第24届中国行业电视片一等奖、最佳撰稿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等lO余家电视台陆续播出。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0, 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在1949》,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颁发的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奖,该片于2010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和数十家省级电视台播出。另外,中央档案馆还拍摄了专题文献片《伟大长征》,与中国唱片总公司合作编辑出版音像制品《共和国足迹》。

外交部档案馆在加强对外交流,让档案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馆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利用开放档案制作专题纪录片,宣传中国外交工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推出的28集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旨在“走出戏说,走进真实”,在中央台和香港及一些省市电视台连续播放,深受欢迎。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共同创作的4集纪录片《帝国商行》,被媒体称为是“中央第10套节目历史文化的大片”,该片英文版在境外播出。《清宫秘档》和《帝国商行》两部电视片都有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并多次再版。该馆参与拍摄的12集专题片《故宫》,在央视黄金时间热播,昔日皇家秘档成为大众的文化热点。此外,还配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圆明园》。同时通过新闻发布、系列报告、媒体专访、首发式等形式做适度宣传,推动档案编研成果更通畅地走向社会,让档案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上海市档案局(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扩大档案宣传的覆盖面。结合馆日活动,依托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制作专题宣传节目。该馆参与拍摄的《装饰派建筑艺术在上海》、《外滩建筑》等专题片,在芝加哥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研讨会上,引起与会者对上海在上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现代装饰派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百年宁夏》、宁夏电视台拍摄《中国回族》、中央电视台与宁夏电视台联合拍摄《岁月山河》、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拍摄《寄语宁夏》等电视片,提供了档案资料和照片。

贵州省档案局(馆)在2006年协助国家档案局完成了大型文献纪录片《伟大长征》在的拍摄任务。

1.2.3构建网络编研新平台
网络媒介的普及,改变着人们对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构建网络编研平台,是信息社会对编研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档案馆网络的应用,拓展了我们的编研领域,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途径。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针对2008年3月14日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及时连续地公布了33件涉藏档案,制作了5个专题网络视频,分3批在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公布,有力地说明了西藏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视频被国内外300多个中文网站、100多个英文网站转发,点击者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作了相关报道,档案的说服力通过互联网向世界传播。

哈尔滨市档案局(馆)于2007年,在哈尔滨档案信息网上创办“网上展厅”栏目,此后,通过展厅成功地举办了“全市珍贵档案资料展”等系列活动,现代技术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档案信息网于2006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网站开辟了“网上展厅”栏目,制作了照片的分类展示,其中包括“馆藏档案”、“老照片”、“贺兰山岩画”、“西夏文字”四部分。2008年8月,在自治区档案馆成立50周年之际,该馆与宁夏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档案馆中的五十年》,被上传到自治区档案局馆网站的“多媒体档案”栏目。

1.2.4 档案编研成果的电子化
档案编研开发成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排印、流行的影印、新型的图录方式,还有电子出版物和缩微品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编研成果集文字、图片、照片、录音、视频于一体,通过发行光盘,扩大了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不同的编纂出版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色。

作为新兴的电子出版物,光盘容量大、体积小、方便检索转录,受到读者特殊青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北京超星公司合作出版的《中国明清史档案文献光盘库》,辑录了1995年以前明清档案的出版物,共有10盘。它相当于一个小型专业图书馆,在海内外畅销发行。

1.2.5 研发具有档案特质的文化礼品
在对某一专题档案进行编研的同时,推出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礼品,是近些年档案资源开发的一个特色。譬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启动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清宫塘沽秘档”、“乾隆南巡淮安”等项目中,均经仿真制作,精心装裱,推出备受地方欢迎的特色礼品。而清朝皇帝的《宝谱》、《元旦开笔》、《瑞谷图》等文化礼品的开发,则满足了社会公众欣赏皇家文化的特殊需求。

1.3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各档案馆相继建立了资政服务接待大厅及档案信息网,便于群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在增强政策透明度、体现政务公开、树立服务型政府单位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建成“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管理系统”,于2008年4月开通了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栏目。2008年5月,查阅中心正式对外办公,除了提供计算机网上查询外,同时还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查阅者,并提供查阅、咨询、复印等服务。查阅者主要查阅或咨询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或行业规章制度,内容涉及房屋的产权、拆迁、租赁,离休、退休、下岗职工待遇,恢复组织关系、工资待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煤矿安全事故赔偿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湖南省档案局(馆)于2005年4月在互联网上开通了档案馆网站,2006年11月网站又完成了升级改造,率先在全国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将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升格为,与省档案馆网站并行的两大板块,体现了“贴近现实、面向社会、服务百姓”办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的理念。

上海市档案局(馆)档案信息网所设立的栏目有:局馆简介、最新视点、档案动态、政务公开、档案查询、网上展览、档案利用、珍档荟萃、馆藏指南、上海历史、专题报道等等。该馆网站与美、英、俄、法、德、加、日等国家档案馆网站链接,开辟了国际化档案信息资源互动的平台。

海南省档案局(馆)于2005年元月正式开展已公开的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实现了百姓与红头文件的零距离接触,让广大群众能够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档案馆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积极收集相关文件。“十一五”期间共收集到已公开现行文件5276件,其中收集省法制办文件890份,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土地征用、就业与再就业、工资待遇、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内容;收集的现行刊物有105册、文件汇编92册。资政服务大厅年均接待利用者300人以上,真正搭起了一座连接政府和社会的桥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开展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对收集到的政府公开信息及时进行规范化整理、编目,编制了信息目录、专题目录等多种检索工具,方便各族群众利用。同时,还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报纸公告、网站宣传、新闻发布会、电视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内容及查询利用方式等,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早在2002年10月就开设了档案文件利用服务中心。2008年5月,“档案行政审批窗口”、“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中心”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现场查阅、电话查询、信函代查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提供各类政策法规以及劳动就业、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与救助、房屋拆迁、土地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已公开现行文件。

广东省档案局(馆)建立的档案信息网,拥有文件目录15350条,到2010年7月底,总访问量达到1390万人次。为了加强网站的管理,特制定了《广东档案信息网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从默默无闻,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单一的质出版,跨越到电视、广播、网络立体开发;从一般的媒体合作到与主流媒体乃至境外媒体联手;从零散的新闻报道到结合时事热点专题性策划,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宣传路径,有力地说明了档案编研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大为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斐然。

 

2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十一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形势,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档案开发利用的安全问题、编研人员业务素质的问题、编研部门如何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及编辑出版资金问题等等,都有待我们思考和探讨。

2.1如何在信息资源开发中确保档案安全的问题
档案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确保档案安全,这是档案编研工作也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永恒命题,是我们档案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天职。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对数字档案、胶片档案、多媒体档案的安全,对档案内容公布的安全,以及档案在网站建设、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分别制定了相应防范措施,消除各类不安全隐患。安全第一、利用第二,编研工作应在确保安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适度开展。

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安全,应包括这样三点:第一,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档案编研在利用原件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借阅审批制度,严格遵守档案利用要求。第二,确保档案编研信息内容的安全。包括档案利用的报批、公布档案的审核等,并且时刻警惕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比如国防、外交、主权、边疆、民族、宗教、债务等的档案信息的保密,牢牢树立政治意识,既要坚守保密的红线不能违背,又要有利于编研成果的推广利用。第三,确保档案编研成果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档案信息的网络开发与传播,应有严格规范的审核流程与监督制度。相关人员应强化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电子档案的存储、保管与使用、信息的网络应用与物理隔绝等,应由专人负责,严防电子档案外泄。

2.2 如何提升档案编研人员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问题
优秀的档案编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一位优秀的档案编研人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业务功底这样三个要素。首先,档案编研工作者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以及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洞察新趋势,快速吸收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及时运用到档案编研工作中来。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网络、影视、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适应、利用这个新环境,促进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是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第二,要有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任何一项档案编研工作,都不是独立封闭的,更多的是要依靠与多方的合作,每个成果都是集体智慧、团队努力的结晶。第三,编研开发实践告诉我们,档案编研人员扎实的业务功底对编研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这包括编研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文化积累、文字功底等等,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提高档案编研人员的业务能力。首先,要处理好档案“编”与“研”的关系。周恩来总理说: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司马迁是治档与治史有机结合的典范。可见,档案的“编”与“研”是一个有机体,档案馆的业务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档案工作业务发展要求研究馆藏档案的形成与整理保管状况,研究相关专题的历史背景与脉络,研究专题档案的内在价值,研究进行编纂出版的经验理论及现代编研技能。在“研”字上下工夫,才能出精品、出人才,才能提升档案馆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不过,档案馆的研究毕竟不是“主业”,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是为编纂开发服务。我们倡导的是,以编为主,编研结合,积极开展研究指导下的编辑,大力提倡编辑基础上的研究,实现编纂与研究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在完成好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和支持个人业务研究。总之,只有摆正研究工作的位置,才能确保业务研究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提升编研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要锻炼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精品意识,以此来指导、推进具体的编研工作,这样才能够使编研的课题选材、开发视角、编研形式与表达方式更加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服务社会。第三,要下真工夫,练真本事。档案编研工作是一个“苦”差事,需要肯花时间、花精力来做,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可以说,点滴的积累和进步,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不懈的努力。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打基础,做好本职工作。如今,档案编研工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比如开展校园讲座、参与影视节目制作或提供学术指导等等,这些社会活动是宣传档案编研知识与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档案、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档案编研工作者而言,可以说这些都是副业,档案编研工作者要牢牢记住和很好地把握,一定要将主要精力放在馆藏资源开发与编研的基础工作上,切防种了自留地,荒了责任田。

2.3如何处理编研部门与各方面关系的问题
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一般都面临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档案工作的核心、重心中心往往放在保管整理这些基础工作上,编研常被视为“边远部门”、“边缘机构”;二是,编研开发是出成果的工作,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往往成为矛盾的热点。

编研工作要想有位,必须有为。应采用开放式编研,尽可能地争取得到上级领导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并借助领导力量顺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开放式编研务须注意两个问题:

其一,开放搞编研,务必抱有开放的心态。走开放式的编研之路,就不是独家,而是几个部门、几个单位的合作,这就特别需要讲求相互容纳,协调运作,妥善处理各方关系。编研部门要摆正位置,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

其二,开放搞编研,务必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凡与档案馆进行合作的单位,往往很强调编研开发项目的实用性、时效性、特色性、丰富性,对有关课题怎样开发,规模有多大,采取哪些形式,何时推出,大都有着很系统很实际的考虑。对此,我们务须充分尊重,在形式、时间、步骤上主动配合。编研开发档案的目的是服务,那么,我们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务到家到位。只有这样,档案编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2.4如何解决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中的资金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传统的档案查阅利用相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概念和手段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档案编研出版、展览宣传、多媒体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都属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范畴,这些工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数字化的进程。这一切都需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经费投入不足,会使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编研课题不能开展,或已开展的编研项目不能尽快完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这是各档案部门普遍面临的问题。

解决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问题,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结合时事热点,积极争取专项课题资金。如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丛书,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201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各省市档案局(馆)参与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系列丛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这两部大型系列出版物分别由30余个城市的档案局馆参加编纂,资金来源是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经费。

二是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地方档案馆仅靠自身的资源是很难成就大规模的文化开发项目,如果利用特色品牌创意,就有可能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作为一个市区级的档案馆,在开发地方品牌“广州十三行”项目时,通过申报运作得到广州市委、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荔湾区政府等各方面领导的关注,从而拨款启动。该项目的资源整合、编研出版、展览宣传以至电视制作都被列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建文化品牌的成功范例。

三是寻求合作资金。与外单位合作出版,开展合作编研,为编研出版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6册和《晚清国际会议档案》10册,就是与扬州广陵书社合作,前者负责编辑,后者落实出版。内蒙古档案局(馆)编纂的《内蒙古自治区概览》,即是用馆方史料和编辑力量,由合作方负责出版发行。

实践证明,市场运作是实现编研工作良性运转的出路所在。首先应该增强市场意识。档案部门行政经费一向紧张,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不能完全靠行政部门出钱补贴。档案编研工作要通过市场解决出路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补贴出版的被动局面。因此,走出去找市场,并将市场机制引入编研业务,这是现今编研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文化市场,怎样才能开发足够的工作项目,使我们的编研工作处于持续发展的饱满状态?怎样找到一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更好一些的编研项目,使我们的工作更有价值?从根本上说,必须自觉地树立市场意识,带着市场意识去研究馆藏,带着市场意识去捕抓机遇。要广泛了解和充分把握文化市场信息,密切关注文化市场走向、出版行情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知道社会需求什么。在档案与社会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也就找到了市场,编研开发工作也就做活了。其次,必须掌握市场规律,用市场规则保护自己。在编研出版工作中,可采取签订合作协议和预付启动金这样两项措施,以确保档案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

3 对“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展望
    “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须与时代潮流同步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这将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前景,呈现社会化多方合作的趋势。从课题项目的组织上说,不是档案部门独家,而是与社会多家合作,寻求各馆之间、不同行业、多部门的纵横联合,实现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从成果形式上说,不是以往单一的书籍出版,而是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数字、电子、网络等各种展现形式;从资源利用上讲,不限于馆藏,而是立足馆藏档案,适度吸纳社会文化资源作为补充,以求出品更加完整、丰富的系统文化产品。

档案编研从档案馆走向社会,由国内走向国际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档案编研的合作和开放不仅要求突破传统的档案馆内部界限,努力形成以编研部门为主导、各部门参与和协作的现代编研体制,同时还应突破某个档案馆乃至档案专业的界限,向国内外和编研课题相关的单位乃至全社会开放。另一方面,档案编研服务对象和传播手段需要社会化,使档案编研成果的形式和编研的方法均有深层次的拓展。

搞开放式开发有两点应注意:第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开展工作,改变档案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充分吸纳社会各界、国内外的力量,广泛建立多种合作模式,走出小天地,开拓大舞台。第二,发挥团队的力量,崇尚团队精神。在合作过程中,务必本着团队的思想,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时间、方式等各方面主动配合,同时注重成果的共享。

3.2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化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一方面,档案编研需要充分地利用数字档案;另一方面,编研成果也需要数字化和网络推介。“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应与数字化及网络建设自觉地衔接,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一是开展数字化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等文件中,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移交及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将数字化技术有效地用于档案编研开发的工作环节,解决反复调阅档案及检索核查的繁琐,提高工作效益。

二是实现网络信息交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可以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并用,达到较强的感官冲击,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更有利于档案编研工作发挥其服务作用。搭建档案编研成果展示与传播的新平台,通过网络实现档案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可以使选题立项、合作交流、成果公布、信息反馈等,都能更加便捷,达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优化效果,让档案资源流动起来。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扩大共享范围的同时,还要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系统,保护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三是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对先进设备的研究与应用,为档案开发利用与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使档案编研如虎添翼。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落后和网络的不安全性会使知识产权保护和档案安全保密缺乏保障,因此,必须对保护对象进行技术武装,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有效防止盗版和非法复制。可采用权限设置、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CA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限定使用次数技术等多种方法。

3.3 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工作,建立文件全文数据库,并挂接在档案信息网,为公众及时获取政府政务公开信息提供最快捷的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搞好现行文件的公开,还要搞好馆藏档案的开放,加快馆藏开放档案的数字化进度,使利用者可直接浏览已开放的档案全文。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检索手段,将开放档案目录挂上档案信息网,便于查询服务。

3.4 “十二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施规划
对于“十二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各级各类档案部门都已有制订具体的工作规划。譬如:

中央档案馆继续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等多种档案资料汇编;重点抓好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100周年等档案专题宣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启动《晚晴宫藏辛亥革命档案》专项编研工作。

外交部档案馆利用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编纂形式,形成复合型的外交档案编纂工作专家队伍,向研究型档案馆发展。

四川省档案局(馆)为迎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拟与相关市州档案馆、纪念馆通力合作,共同抢救和开发红军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产品;结合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纪念,开展编研工作;根据收集的相关档案资料,编撰2008年特大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大事记及灾区活动专题概要等,在适当时候拍摄文献资料片,出版相关纪实专著;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传统手工业,宣传四川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如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凉山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内江糖业,自贡盐业,宜宾、泸州、德阳酒业,阿坝羌绣,绵竹年画等,以展览、图书、电视片形式为主。

天津市档案局(馆)计划整理研究出版近代天津金融业档案史料系列,影印出版天津同业公会档案史料系列,编纂出版辛亥革命在天津史料、天津地下党史料、李鸿章在津筹办洋务史料,形成馆藏精品档案文献丛编系列;结合知青档案、津籍大使档案举办专题展;编辑出版《天津城市记忆画册》、《天津租界史画译丛》、《天津旧事丛书》;围绕英租界金融一条街、意式风情街、日式风情街、泰安道英式风情区出版相关文化产品;与天津电视台联合制作近代天津实业家等近代天津名人系列影视作品系列。

贵州省档案局(馆)依托各级建立的电子政务网平台,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对本级各机关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备份和集中保管,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归档管理;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建设步伐。

宁夏档案局(馆)根据宁夏民族特色,挖掘馆藏档案资料,编辑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史料书籍;加大征集国外西夏档案文献力度,拟联合史志、社科等部门对西夏档案文献进行研究,编辑出版有关史料。

辽宁省档案局(馆)要尽可能地多开发和汇编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为后人所用,档案资源开发任务繁重。

内蒙古档案局(馆)坚持合作编研的路子,以更好地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将馆藏清代和民国时期重要档案汇编出版。

武汉市档案局(馆)要通过编研使档案资源更易检索、利用,推进数字档案馆发展;建设档案目录中心,完善网站可公开档案及现行文件查阅功能,提高远程服务能力。

浙江省档案局(馆)注重照片档案、名人资料的挖掘,在立足馆藏的基础上,借助外力开发档案信息;联合全省档案系统的档案资源开发力量,汇编大型画册《中国档案精粹—浙江卷》,全面系统地介绍浙江省的馆藏档案精品。

海南省档案局(馆)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提供服务,计划联合有关部门,收集国际旅游岛的各类材料,并进行深入研究,挖其文化内涵;建立海南省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将对海南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通过实体分散、目录集中的方法汇集起来,开展档案全文扫描,实现馆藏档案的全文检索。

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将继续探索建立档案信息联网、实施跨行业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开放档案的检索工具,使之在利用者查询档案信息时发挥导航作用。

 

总之,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多地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档案编研及开发的理念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杨冬权同志在《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向和新出路》一文中曾指出:“档案编研的主体和客体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更新,影响不断增强。这一切可以概括为从‘小编研’向‘大编研’的转变。”我们完全可以确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执笔:李国荣  覃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news/201811/190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