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经验交流 » 正文

档案新闻的写作技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8 21:58:21    浏览次数:34    评论:0
导读

古往今来,教人作文章的书汗牛充栋,如过江之鲫,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大作家靠读怎样写好文章这类书籍而成为名作家,没有一个记者靠啃怎样写好新闻这类书籍而成为名记者。古人云:“文无定法”,鲁迅先生对此也曾作过精辟阐述。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而且不断发展十分活跃的学科,海外有些学者甚至不承认新闻

古往今来,教人作文章的书汗牛充栋,如过江之鲫,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大作家靠读怎样写好文章这类书籍而成为名作家,没有一个记者靠啃怎样写好新闻这类书籍而成为名记者。古人云:“文无定法”,鲁迅先生对此也曾作过精辟阐述。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而且不断发展十分活跃的学科,海外有些学者甚至不承认新闻是一门学科,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档案新闻只是新闻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不象我们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收集归档,有着严格的程序,可以甲乙丙丁列几条标准,子丑寅卯设几个框架,有基本固定的形式和规律;也不似工程师进行设计工作,在同类设计中,可以照搬或借鉴原有设计。每一次采访和写作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根据经验,根据当时新闻事实,尽可能地发挥得更出色,把握得更准确罢了。

但这并不是说新闻写作真所谓“羚羊挂脚,无迹可求”。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新闻和新闻作品写作也不例外。从原始人互相交流,传递情况这种广义新闻,到唐代邸报不成熟的新闻,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萌芽而诞生的真正意义新闻纸,尤其是到近代新闻发展异常快捷。报纸诞生之后,出现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出现电子计算机联网的电子报纸。从多媒体新闻诞生发展历程来看,新闻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新闻体裁的写作也有其大致规律可循。

新闻体裁多种多样:消息、通讯、特写、访问记、连续报道、图片报道、调查报告、评论员文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目前全国70余家档案专业报刊中,最常用的档案新闻体裁就是消息和通

讯。从《陕西档案》来看,诸多特约作者、通讯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新闻稿件,为杂志增色不少,但也有一些同志对新闻的内涵了解得不深、不够,对消息、通讯最基本的写作技巧运用得不够娴熟,稿件没有重点,繁冗琐碎,或言之无物,或不知所云。随着建档领域的拓展,档案正在走向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档案新闻点越来越多,因此极有必要掌握消息和通讯的这种最简单、快捷的宣传方式,及时报道档案工作。

怎样才能写好写活新闻稿件,把我们的档案工作宣传好是每一个档案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什么是新闻,怎样准确捕捉新闻,深入挖掘新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有极强的依赖性,即客观事实。文学家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想象的翅膀在形象思维天地间自由翱翔。正所谓“书中一日,人间千年”。而新闻写作首先要面对现实,“让事实说话”,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体现在运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怎样及时准确、客观、生动、深刻地把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很多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即事实,而“炊”则首先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理解的深刻、敏锐程度。

一、         什么是档案新闻

1. 什么是档案新闻

要明确档案新闻的概念,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定义。新闻纸诞生以来,各方面学者各抱其势,各抒己见。有资料表明,仅新闻定义就不下170种。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院葛兰特·海德认为:“新闻是最近的事件的记述”。

——李大钊认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世界辞典》这样解释:“新闻是新的、稀奇的、多少可惊的事故,或是新而不可思议的事故”。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美国名记者阿瑟·麦克尤恩说:“读者看后说‘哎呀’的是新闻”。

——西方的博加特更是一语惊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如此等等,都从不同的出发点阐述了新闻的特性与内涵,也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新闻机构对新闻的追求焦点也是不尽一致的。

那么,什么是新闻呢?不少教科书上是这样概括的:

新闻是表示事物最新存在状态的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交流。

档案新闻就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新存在状态的有传播价值的档案信息交流。

传播价值,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通俗地讲就是值不值的传播,值不值得向读者报道问题,小而言之,具体地讲就是你写的稿件编辑会不会采用刊发。我们首先要掌握选择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本领,如此方能沙里淘金,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2. 判断档案新闻的五条标准

第一,变动性

变动性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变动愈激烈,产生的信息量愈大。合乎常规发展的东西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突破常规的发展,出人意料的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万里黄河万里流,司空见惯,除了骚人墨客的感慨,很难构成新闻,而一旦汛期超过水位警戒线,甚或在某处决口则势必引起人们,尤其是相关人士的强烈关注,成为大新闻。新的发明创造、新发生、发现的事,或被现实社会视为“第一次”的事,都是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如《陕西档案》发表的《台湾档案界人士首次来陕参观交流》、《我省档案工作者首次登上国际学术论坛》、《我省档案界首获国家发明奖》等类文章均属于此范畴。

第二,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事实或事件在同类事物中处于重要地位,或是矛盾的焦点,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陕西档案》发表的《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档案工作》、《马文瑞同志关心陕西名人档案工作》、《省委书记李建国强调农村建档工作重要性》等类文章均属此范畴。

第三,新奇性

新奇性,即异于一般的个别,最易引人注目。我们这里讲的“新奇”也包括出污泥而不染的好事,这种好事因做到不易或目前稀少,因而变得有显著性,如《人民日报》上曾发表过的《医生下手术台能吃到热饭菜了》、《厂长当徒工》等文章,因为选题角度很有特点而成为好新闻。这类稿子可读性较强。但这类新闻却常常为人所忽视。因为其所反映的事情一般来说都比较小,而且又是新生事物,很容易被看作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过于前卫的甚至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这就不仅需要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而且还要不断创新思维,使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同步。

在我们杂志上这类文章目前极罕见,希望大家多在新奇性上下功夫,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挖掘新闻价值写出有滋有味的好新闻。

我们收到各地、县召开各种表彰会、培训会、升级、馆库建设这类稿件很多,但采用率很低,因为写得没有新意,这类稿件以前登过了,如果作者能够变换角度,发掘出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就一点写深写透,采用率会高了。

第四,临近性

临近性主要指心理上的临近和经济利益上的紧密联系,就是说要选择与多数人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实,接受者自然就感到亲切,具有临近性的新闻事实,信息量没有前三种大,能见度也没有前三种高,但读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事实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尽量报道一些使多数人或大部分人感到亲切的新闻,比如我们是否从中得些启发,多报道一些我们档案界人士普遍关注、切身感受的问题。

第五,时效性

新闻最大特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信息传播到最大空间。在这一点上由于出版周期的局限,杂志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相比有其滞后性,因此杂志上的新闻并不以时间性见长,但在反映同类新闻事实稿件中总是捷足先登。

  二、怎样把档案消息写活  消息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新闻体裁,如何把消息写得引人入胜,这是档案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1、写作特点
  档案消息具有消息最本质的特点即时间性强,反映现实最迅速、最广泛,它在写作上的特点和要求有:
  第一,主题突出,题材集中,一条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适当地加一点精湛的议论。
  第三,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第四,结构严密,层次分明,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写次要的,逐级递减;二是按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第五,交待必要的背景,如事物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等,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意义,背景材料必须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有的新闻事实很明白,就不必加上背景材料。
  2、结构形式
  第一,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最主要的结构形式,即把最重要的新鲜事实放在最前面,其他事实和细节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依次排列下来。比如《档案工作为省化安公司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导语写道:“前不久,省化工安装工程公司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施工企业’,大伙都说:‘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其中也有档案室的一份功劳’。”看过导语,我们便能了解主要新闻事实。随后作者介绍了公司概况及公司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档案室及档案员取得的成绩,最后一段作者将笔端伸入完整健全的资料为企业发展发挥的具体作用。这篇报道采用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作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写起来有条不紊。
  第二,金字塔结构,或称“反转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近似中国的话本、小说、故事等文字样式的写法,因此又有人将其称之为“积累兴趣结构”。开头要给读者一个悬念,并层层设防吸引他往下看。高潮往往在后面,读者只有看完整个新闻才能知道事情的结局,带有故事性、戏剧性或人性味较强的新闻适合于这种结构。
  第三,螺丝型结构,这种结构光写结论,导语写好后,然后从头道来,其他内容可能同等重要,时间上或先后或同时发生,段落安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挑选。在我们刊发的消息稿件中这类最常见。
  然而遗憾的是多为会议消息或领导活动,毫无重点,内容空洞,以一篇某市召开档案表彰会的消息为例:
  ×月×日上午,××××在××召开档案工作表彰会。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事企业单位及中省驻××各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文档人员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省档案工作会精神,总结过去的工作,表彰××等20个先进单位和×××等20名先进个人,安排部署今后工作。副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副书记要求……
  最后,×××副书记希望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创建小康社会做贡献。秘书长×××主持会议。副秘书长×××出席会议。
  作者洋洋洒洒近千字,似乎面面俱到,但既是表彰大会,而对全地区取得的成绩等使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却一笔带过,领导讲话又未予以有重点地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只好让读者海中探宝,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
  3、精彩的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不论采取何种结构写消息,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导语。导语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伴随着倒金字塔结构来到世间的,现已成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美国著名的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说:“选择导语,是新闻写作首先的最重要的一步”,导语是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人往下看的作用,怎样写好导语,早已成为新闻工者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
  导语其实就是新闻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作用在于:一是开门见山,以经济间捷的笔墨写出要点、重点或轮廊;其二,引人入胜,先使读者有一个总概念,勾起进一步了解新闻主体的兴趣,这就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向别人传播一件消息时,一般不会按时间按顺序从头道来,那样往往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会先把最重要的事实或结局说出来,极概括地下一个断语,引起别人的注意后,再从头道来。导语写作,其实就是把这种表达方式搬到新闻写作中来。
  最初的新闻导语是由五个W+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和怎么样)组成的,这也是新闻的六要素,这被称为第一代新闻导语,它的优点是具体完整,但重点不突出,主次不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各国新闻界普遍采用第二代新闻导语,就是在导语中只突出一、二个新闻要素,其余的新闻要素放在新闻主体或结尾时交待。第二代新闻导语要求:“一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
  导语写作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立片言以居要”,非开门见山不可。如“企业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澄城县尧头斜井利用档案为国家节约资金13万元。”“荣获省三级档案管理合格证的南郑县国营黎坪林场,重视档案建设,加强档案管理,提高了利用率。”
   “镇安县柴坪乡柴坪村今年上半年利用计生档案宣传计划生育,推动了计生工作,一跃成为全乡的先进村。”这些导语都简洁不罗嗦痛快之至。
  第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导语要善于抓住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引导你非读下去不可。“导语一唱歌,读者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如《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档案工作》的导语:“千禧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陕西档案工作又传佳讯。元月10日,省委常委会又一次专题研究档案工作,解决了陕西档案工作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把蓬勃发展的陕西档案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奠定了基础。”
  第三,突出特点,平中见奇。导语要突出最重要的事实,概括而生动地勾画出事件的核心,要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不抓特点,不能致胜。如《县委书记和乡镇领导签订档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导语:“近年来,全国档案系统轰轰烈烈的目标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活动无疑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开展。但细想起来,这毕竟是档案界行内的一项督促考核活动。而今,在陕西旬阳县档案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已走出了档案界内部业务考核的界限而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县委、县政府并以同乡镇党委、政府签订‘档案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强化了这种目标责任考核的行政约束力,明确规定把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项目。使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导语中寥寥数语就简明扼要地交待出事件的核心,概括出特点,这里不只是对写作手法的驾轻就熟,更是对档案工作把握的精到、深刻。
  第四,别出新裁,贵在创新。对导语的要求都一样,但手笔不同写出来便高下有别。要调动一切修辞手段,使导语别开生面,给人以新鲜感,如《正是七月灼人时》的导语:“这里成了中国真正的火炉,强烈的紫外线疯狂地刺激每根生命神经,脆弱的绿色越来越勉强,整个世界被热浪笼罩,显得慌乱而沉重,仿佛倾刻之间就会燃烧。
  这里的人却越发越精神,因为都有火热的心。”导语中对外在环境的渲染,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激发起阅读兴趣。
  要写好导语,可采用各种修辞方式,如陈述式、描写式、议论式、提问式、引语式、背景反衬式、比喻式、双关语式、间奏式。我们平时要多注意学习和掌握各种修辞方法,以便导语写作更得心应手。
  导语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
  要寻找最主要、最本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素,不要陈词老调,空话套话;
  要用主—谓—宾形式的短句、单句,不要用复句、长句;
  要用实词和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以取得形象直观的效果,不要用抽象名词、形容词和难懂的技术术语;
  要简要交待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不要出现长串的人名、地名官衔、机构名称;
  要选择新的角度,不要做官样的文章,切忌堆积数字。

  三、怎样写好档案通讯  写通讯并不难,写好通讯却不易。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细致、完整的一种新闻体材,或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纵向),或报道一件事的有联系的几个侧向(横向)。写作方法主要是具体描述,且又灵活多样。除叙述、描写外,还可以抒情,议论,也可插入人物对话,自述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客观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比较常见的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作者常有这样的苦恼,抓到一个好题材,不知怎样去写才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一大堆素材选取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整个作品如何布局才能有新意,能抓住读者?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才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殊不知,编辑也有编辑的苦恼,收到一篇来稿,阅后感到主题新鲜,材料也充实,可是写的很不理想,开头、结尾平淡无味,主题部分多是观点加例子式的材料堆砌,写的概念化,不生动,不感人,想动手修改,无从下手,因为整个结构不行,表现手法太简单,写法不行,最后只能忍痛割爱。我们收到的来稿中绝大多数将通讯写成经验总结,事迹材料,事情人物本身让人感动,而文字反映出来的却让人感觉干干巴巴,毫无吸引人之处,大多数只好“枪毙”,这对我们编辑来说,常是一个个极大的遗憾。即或个别突出的刊登了,又不免差强人意。
  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巧妙的构思。要使通讯的结构不落俗套,就必须做到角度新、构思巧,开头结尾有创新,层次清楚,叙述有变化,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吸引人的情节。通讯必须有情节,但它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绝对不能虚构,更不能凭空捏造情节。情节就是一个有头有尾、有发展又同周围诸多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过程的事实。把这个过程完完整整地写出来,就是一个情节。“景阳岗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引人入胜?就是因为情节生动,把武松打虎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第三,生动的细节。老作家沙汀曾经说过,在文艺创作中,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这零件就是细节。写通讯同样如此。如果通讯写作忽视了对细节的选取和描绘,那么,作品就不可能细腻传神,生动感人,善于挖掘、选取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过硬本领。
  第四,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通讯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一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或抒怀言志,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分开来说,议论,是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事实或人物的某些方面,发表现一些看法和主张,提醒人们注意,加深读者理解,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抒情,是指作者在作品里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构成通讯的抒情部分,去激动读者,引起共鸣,从而使作品产生感染人的力量。
  笔者曾为华阴市女馆长王花兰私人集资建档案馆的事迹所打动,采写了通讯《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有感于她的殷殷建馆情,“正是从这时候起,王花兰以夸父追日般的狂热和执著,开始了夸父追日般的艰苦历程。所不同的是,她追逐的是资金,资金的背后是她梦寐以求的档案馆大楼,大楼的背后是她以身相许的档案事业。档案楼一块砖一块砖垒起,王花兰一步步一步步为筹集资金上下求索,呕心沥血。三年来,她时刻像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力尽艰辛从国家、省、地档案局到市财政局成十次上百次奔波在要钱途中。以致有关人员一见她就笑问‘王局长,你又要钱来了吧?’她说:‘那感觉就像在讨饭。’档案楼建成后市上有位领导这样评价她:‘王花兰真是胆大包天,只有13万元,就敢盖1300平方米的大楼,很多男同志都不敢冒这个风险,这个女同志确实不简单。’” “难于上青天”的建馆过程,令人面对建成的新馆时感慨良多:“这座拔地而起的三层大厦,一身洁净,一身庄严,展示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纯朴厚重。它在正西楼面上,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大大推出了档案两字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DA’,它用这一点无声地向世人述说:
  ‘DA’凝聚了神农氏遍尝百草般的含辛茹苦!
  ‘DA’饱含了唐僧取经般的艰难险阻!
  ‘DA’记录了万里长征般的创业历程!
  ‘DA’昭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般的任重道远!”
  第五,立体化的人物。一般地说,消息以报道事实为主,通讯以报道人物的活动为主。人物通讯自不消说,事件通讯也离不开写人,且常常通过事件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
  通讯要写好人物,首先要在个性、心灵、语言三个方面下功夫,这是避免通讯写作中人物概念化、公式化的关键。
  怎样才能写好档案通讯呢?这里讲三点经验之谈。
  第一,深挖洞,广积粮,厚积薄发。采访要深入,积累素材要丰富,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曾采写通讯《为人类还原清晰的历史——记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李玉虎》,李玉虎是我们档案界的名人,《光明日报》、《科技日报》、《陕西日报》、《共产党人》等诸多报刊等都对其进行过专访,进行了报道。宣传李玉虎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占有与李玉虎共事近20年对人物了解的深入,平时就掌握了采访对象的大量材料,能够从多侧面多角度对李玉虎的成功之路进行了更深入层次的挖掘。在写作中,我从一、“他是一位创新者,开创性地完成了独树一帜的恢复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系列科研成果,使大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濒临消亡的档案、文物重新清晰如昔,恢复了原有的珍贵价值。” 二、“他是一个实践者,以崇高的理想、执著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永远的创新践行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造福社会的立世准则。”三、“他是一名开拓者,带领着科研团队,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领域里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
  三个部分全面讲述了李玉虎的科研、精神和贡献。
  第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掌握了大量素材之后,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流水帐,而要抓住真正体现其最本质、最精彩的东西,总而言之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东西,以微见著。《陕西档案》曾经发表一篇通讯,题目是《刘富元——征订陕西档案的一员战将》。题目使人一目了然,刘富元同志身上有许多闪光之点,但作者将其余全部舍弃,只是牢牢把握刘富元异于其他人的最突出之处——征订陕西档案141份占全局总订数306份几近一半。在当时绥德县财政困难,已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当然,这篇通讯从文笔和写法上还不很成熟,尤其在结尾尚未脱离经验总结的窠臼,但我们编发了,就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刘富元身上最能体现新闻价值之点,起到了典型引路之效。
  第三“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周恩来总理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总结,对新闻写作同样适用。然而,偶然之中又孕含了许许多多的必然。关键还在于长期积累,这靠的是笨功夫、硬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甘苦寸心知”。采访受客观条件、时间限制,这就要求平时积累大量素材。尤其在采访一个大型事件、一个知名人物时,通常会受到时间、地点、被采访者的自身原因等局限,这时就可以通过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库存,将事件、人物写得引人入胜,更有分量。
  笔者曾采访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全国及省内各大报刊对其均有报道,但“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从档案角度观察、思考,虽然由于时间紧,场面大,但由于对陕博的观察比较细致,加之博物馆档案室的同志提供了一些馆藏文物资料,紧密档案方面的基本资料得以融会贯通,进行挖掘、升华。分别在第一部分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有幸树在了陕西,它的建设过程无疑也应纳入文化档案,成为陕西特色档案的一朵奇葩。”第二部分以“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那末能够体现历史的建筑,则不仅是后人研究今人的实物档案,同样也将载入建筑档案史册中去”第三部分以“陕西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保存档案几百上千万卷,却没有一卷宋代以前的档案,清代的也仅有几百卷。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精华集中在宋代以前,对于古代档案事业的研究是补充,是丰富,是借鉴……历史无言,自在娓娓述说。”为小标题,写出了《集黄土文明精粹   展华夏历史风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巡礼》,从一个档案人的视野对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建设过程、建筑设计和馆藏瑰宝进行了总体介绍。
  这里面有技巧因素,但写陕西历史博物馆给我的最大的经验是“功夫在文外”。平时的知识积累就像储蓄,储蓄额越大,急需时便越有保障,写作起来便轻松自如。
  最后提一点,用心做好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要有准确、形象、生动,更要贴切,要有诗意。
  1、概括性强。文不对题是写家大忌,文要对题,题更要概括文。如,今年年初我们专门就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生档案工作进行了采访,感触很深。因此采写了“司法为民  档案助推——到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生档案服务中心’看新潮”通讯。
  2、要准确,利用小标题把一个个事件串起来。如“司法为民  档案助推”一文,我们就利用了“改革:新机制凸显新活力”、“创新:“民生档案服务中心”模式攻略”、“服务:让民本司法阳光灿烂”、“合力:把工作当做事业干”、“对话: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五个小标题,把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生档案工作立体化展现出来。
  3、要生动,有诗意,包含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张开颜 《陕西档案》副主编


 
关键词: 写作技巧 经验交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news/201811/19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