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馆室管理 » 正文

公共档案馆强化安全保障建设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8 19:30:49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56    评论:0
导读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 戴志强强化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对于正在建设“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的我国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来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档案安全保障建设,主要是指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建立完善的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是实现公共档案馆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公共档案馆强化安全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 戴志强

强化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对于正在建设“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的我国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来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档案安全保障建设,主要是指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建立完善的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是实现公共档案馆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公共档案馆强化安全保障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优质馆舍,二是完善人防措施,三是提高技防水平。

一、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原则

(一)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对于危害档案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应采取人防、技防等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有效处置有关突发事件。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目的是杜绝各类危害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档案资料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档案的寿命是有限的,影响档案寿命的因素无非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影响档案制成材料(含字迹材料)耐久性的内部因素,包括档案制成材料的成分与性质、生产工艺等;外因,是指影响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外部因素(档案的保管环境)。所谓“防”,即采用人防、技防、物防等措施防止或减缓各种不利因素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作用。只有抓好了“防”,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和档案制成材料的完好。所谓“治”,是指对因各种原因损毁或存在不利于长期保存因素的档案进行及时处理,即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进行及时修复。档案信息是依附于其制成材料而存在的,而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损坏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总有一定数量的档案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老化或损坏。因此,“治”的工作是长期存在的。只有做好了“防”的工作,才能减少“治”的工作量。在注重“防”的前提下,还应注意“防”与“治”的结合,确保档案信息完整。除此之外,还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发生,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使对档案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必须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

(二)档案安全:实体与信息并重

档案安全包括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因此,采取的各种举措既要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又要兼顾档案信息安全。确保档案实体安全,是指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使档案不受损坏,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信息安全,是指对机密档案和控制利用的档案实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档案内容不被泄漏、不超范围扩散。关于维护档案安全,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于20105月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推动全国档案事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1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信息安全同等重要,因此,应实体与信息并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满足需要:当前与长远兼顾

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既要方便档案的现实利用,又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以确保档案长久利用的需要。档案不仅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查考作用,而且其查考作用还可以延续到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的需要。也就是说,档案不仅可为今天利用,而且可为未来服务。在设计档案安全保护技术方案时,要兼顾当前与长远,既不能因维护档案安全而影响档案的现实利用,又不能因满足现实利用需求而无视潜在的档案安全风险。

(四)生态文明: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采取档案技术保护方案之前,要评估其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应将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档案领域也应该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努力。公共档案馆在档案安全保障建设方面能够为生态文明作出的贡献有:档案保护技术方案符合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原则、档案保护手段尽可能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不断恶化,对档案保护所带来的威胁是极大的。如空气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量的增加,使档案保护成效有所下降;温室效应加速纸张老化,助长了档案霉菌及档案害虫的生长繁殖;臭氧空洞的形成,紫外线直射地球,破坏纸张中的纤维素,使字迹发生褪变,从而影响档案的寿命。因此,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建设,一定要遵循“生态文明”的原则,所采用的档案技术保护方案要评估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总之,包括公共档案馆在内的档案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对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投入,建立综合性的安全事故预防体系,积极参加安全知识技术培训,把档案安全融入到所有活动领域,并占据主导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档案保管环境。只有这样,公共档案馆才能持续地发挥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作用。

二、档案安全保障建设模式

(一)建设优质馆舍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档案库房是档案的巢或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因此,要想确保档案安全,必先建好档案馆库,为档案建造一个安全的巢、坚固的家。2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以及2013年的芦山地震震惊全国,大量档案和档案机构也在地震、泥石流灾害中遭受惨重损失。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好的档案馆库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安全,减少档案损失。因此,公共档案馆建设必须注重优质馆舍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建设优质馆舍应该从优化的选址方案、严格的技术标准以及合理的功能布局三个方面来考虑。

1、选址方案

公共档案馆的选址应从安全和便民两个方面考虑。根据既方便档案利用,又确保档案安全的精神,有两种选址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档案库房(含技术用房)与利用场所共建;二是档案库房(含技术用房)与利用场所分设,如上海市闵行区档案馆模式(适合于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以及已在机关大院内建馆舍的地区)。如果从便于开展公共服务活动的角度考虑,公共档案馆一般宜独立建设,即档案库房与利用场所共建,并不在党政机关大院范围内。公共档案馆可与其他功能相近的文化设施项目联合建设(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区域),与图书馆、博物馆为邻,是实现公共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从安全和便民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公共档案馆的馆址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远离易燃、易爆场所,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及交通便利、方便公众利用,且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

2、技术标准

根据档案馆建设的功能需要、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公共档案馆建设应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建设规范,如《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确定的各项技术标准,科学设计、科学施工、保证质量。《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档案馆址和总平面、建筑设计、档案防护、防火设计、建筑设备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此外,在实施规范标准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本单位在安全建设中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3、功能布局

公共档案馆建设应满足档案馆作为安全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电子文件中心的功能实施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因此,公共档案馆馆舍布局应根据实施“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科学规划实体档案保管、电子文件存储和技术保护、档案阅览(含远程服务)、展览教育、文化休闲等专门空间。

(二)完善人防措施

1、健全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库房管理是档案安全保管的主要内容,是档案安全保管工作的基础。而健全的库房管理制度则是库房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应将档案库房管理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库房管理制度保障,使库房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各公共档案馆一定要提高对库房管理工作的认识,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库房管理制度。

2、落实档案流转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制

档案流转,包括:为了科学的存放,合理地使用库房容积,对库内档案存放位置的适当调整;根据查档利用、编研、展览等需要和馆内(或外包)开展档案整理、鉴定、目录建库、全文扫描等工作需要,频繁进行的调卷、用档;在档案馆内部装修、新馆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的搬运等。档案流转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在档案馆内部装修、新馆搬迁及馆内外用档、业务外包过程中出现档案遗失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落实档案流转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流转有专人负责。档案借阅要有专人负责,每份档案的调出、归还都要有经办人签名;档案搬运一般会请专门的搬运公司,但档案馆也要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档案搬运工作、清点档案数量、与搬运公司协调等。在档案整理、鉴定、目录建库、全文扫描等业务外包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工作,而且要采取签订保密协议、现场电子监控等措施防止涉密档案信息的外泄。

3、推行“无烟馆”制度

档案馆存放着大量的纸质档案,在档案馆抽烟、使用明火都有可能对档案安全造成威胁。烟还污染空气,对人体非常有害,也是引起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共档案馆推行“无烟馆”制度,既有利于实质性的档案实体保护,也是向社会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呵护公共空间,尊重他人权利。推行“无烟馆”建设既需要个体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也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作用。

此外,人是制度的执行者,还需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美国国家档案馆前馆长艾伦•韦恩斯坦(Allen Weinstein2005年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指出,面对灾害,我们应意识到它不是能否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3这表明,时时处处警惕灾害和防范灾害的意识对于档案部门至关重要。档案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灾害一旦发生,很多损失可能就无法弥补。观念和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防灾意识普遍建立,档案部门才有可能做好防灾的事先准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此,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建设还应加强对员工和用户防灾教育和指导,形成一种清醒的防灾意识。

(三)提高技防水平

馆舍建设、人防措施是档案安全保障建设的基础,技术防范是安全保障的手段,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建立起完善的、高效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可以弥补馆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可以为档案安全加一道“技术保险”,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安全系数。4因此,提高技防水平是提升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系数的重要途径。

1、进馆档案消毒:采用真空充氮杀虫技术。

为了丰富馆藏,档案馆会不断接收档案。由于原保管单位的档案保护条件各不相同,有些档案带有霉菌和害虫,如果这些携带霉菌和害虫的档案在进入档案馆库房之前未经消毒处理,将会成为霉菌和虫类的传染媒,扩散到库房原有的档案中。为了保障档案实体安全入库,需要酌情对进馆档案进行消毒杀虫工作。199012月,上海市档案馆技术室进行的“档案中应用真空充氮杀虫技术与设备研制”项目通过技术鉴定。5上海市档案馆并于1996年申请获得该项技术的专利权。此前,公共档案馆大多使用化学药剂对进馆档案进行消毒,这种方法不仅会污染空气环境,而且对人体有害。真空充氮杀虫是物理杀虫法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机械作用将容器内的氧气除去,达到一定真空度,然后充入氮气,从而使昆虫的正常活动受到抑制,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直至窒息而死。相较于化学药剂消毒方法而言,使用真空充氮杀虫技术对进馆档案进行消毒,不仅对档案图书害虫致死率高,对档案纸张、字迹无明显影响,对环境不污染、对人体无害,而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2、档案库房温湿度控制: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温、湿度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影响很大。如高温、高湿会导致生霉、害虫繁殖,使有害气体和灰尘吸附力增大;低温、低湿会破坏档案纸张内部结构,使纸张强度下降,耐久性受到影响等。不适宜的温湿度是各种有害自然因素中对档案最为重要的危害之一。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2000)规定,档案库房的温度范围应在1424℃之间,相对湿度应在45%60%之间,每昼夜波动幅度要求温度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不得大于±5%。然而,如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库房控制在恒温恒湿状态,无疑是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控制档案库房温湿度成为了现实,解决了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档案库房难以达到恒温恒湿状态的难题。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系统,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可以常年24小时不休息,尽职尽责地监管库房,它能确保将档案库房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档案库房就不会发生虫霉。6上海地处高温高湿地带,每年都有令人烦恼的“霉雨”季节,公共档案馆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档案库房温湿度,可以常年将库房温、湿度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避免发生馆藏档案的霉变、生虫,确保档案安全。

3、档案库房温度调节:采用地源热泵控温技术。

档案库房温度受室外自然温度影响,与档案库房围护结构、采暖设备、通风设备、空气调节设备有关。室外自然温度是很不稳定的,夏季可能达到40℃的高温,冬季也会有0℃以下的低温,而档案库房对温度的要求又是极其严格的,基本上是要求达到一个恒温的状态。因此,完全依赖自然温度是无法满足档案库房的要求的。大多数档案馆对档案库房温度进行人为调节的方法,一般是使用暖通空调。然而,使用空调不仅耗电量极大,而且其释放出的气体(氟利昂)又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近年来,节能环保型的地源热泵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档案库房温度调节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所谓地源热泵,就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它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能吸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7相较于其他调节温度的技术来讲,地源热泵技术无疑是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它不需要建立一般供热所需的锅炉房,也不存在燃料燃烧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冷热联供。因此,采用地源热泵控温技术调节档案库房温度,不仅节能环保、符合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建设的“生态文明”原则,而且运行费用较低,也可为档案馆节省经费开支。

4、档案馆库消防:采用烟感探头和细水雾灭火技术。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应严格执行现行防火规范,档案库等重要用房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并采用相应的灭火系统。公共档案馆库房应采用现代、环保、高科技的消防技术和设备,档案馆库消防宜采用烟感探头与细水雾灭火装置匹配。火灾的起火过程一般情况下伴有烟、热、光三种燃烧产物。在火灾初期,由于温度较低,物质多处于阴燃阶段,所以产生大量烟雾。烟雾是早期火灾的重要特征之一,烟感探头就是利用这种特征而开发的,能够对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烟雾粒子进行响应的火灾探测器。所谓细水雾灭火,是将水经过特殊的高压系统,从一种特殊的喷头喷出,形成雾粒非常小、直径只有40-200微米的撕不开、扯不破的水雾,1升水雾化后,可以覆盖的表面积达200多平方米。8 细水雾灭火技术以其安全、经济、环保以及对档案材料损害较小的优点,战胜以七氟丙烷灭火技术为代表的传统灭火技术,成为档案馆库消防首选。目前,高压细水雾灭火技术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普陀区、奉贤区等多个区(县)档案馆都有运用。公共档案馆馆库消防系统应采用烟感探头与细水雾灭火技术相结合,即将烟感探头安装在档案库房内的不同位置,一旦检测到高温(一般情况下超过40℃)或烟雾的情况,即产生报警信号;将烟感探头报警系统与细水雾灭火装置相匹配,一旦火灾发生就能自动紧急处理。此外,还可将烟感装置与该档案馆所在地的消防队相连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消防队可以第一时间到场急救,将火灾对档案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5、档案流向管理:采用条形码管理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由于条形码技术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图书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为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条形码技术也开始运用在档案管理中。如,外交部档案馆和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均在使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辅助档案借阅管理。而所谓条形码技术是指把计算机所需的数据用一种条形码来表示,然后将条形码数据转变为计算机可自动阅读的数据。9条形码管理技术可以作为人机对话的手段和档案检索查询的纽带,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条形码技术,还可以对档案的存放位置、档案的流向进行追踪。在条形码技术应用前,档案借出调入必须由手工进行操作,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极度细心,即便如此,依然很难做到万无一失。采用条形码管理技术后,档案管理人员在调出或者归还档案时,通过条形码扫描可快速、准确地读取每“件”档案的流向信息,确保一“件”不漏;通过专门软件,档案管理人员还可对超时未归还的档案进行提醒,可较好地防止档案外借造成的遗失,最大限度地保证档案的安全。此外,利用条形码技术还可随时查阅用户调档情况和查阅档案的去向。公共档案馆通过条形码技术管理档案流向,使档案的流动走出盲区,让它自始至终处于监控之中,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

6、档案装具:采用密集架智能管理技术。

档案装具是档案库房内的主要设备,是保护档案尽可能延长档案寿命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众所周知,木制档案柜一旦遭受火灾,档案将无一幸免。档案密集架智能管理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档案馆建设的一项新技术。档案密集架智能管理技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档案密集架智能控制系统部分采用低电压控制,过道采用红外线安全保护,可确保档案和人员安全;档案装具改用铁皮装具,可以有效阻断引发档案受灾的源头,降低档案安全风险;在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界面上可开启或关闭密集架电源,不用工作人员来回奔忙,省却了档案工作人员来回进入库房对档案造成安全隐患等。公共档案馆采用档案密集架智能管理技术,可增强档案安全系数,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库房空间的利用率。

7、档案库房门禁:采用指纹门禁系统技术。

指纹门禁系统是一套利用人的活体指纹识别技术来完成客户身份识别,并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软硬件来实现门禁系统的日常工作。10指纹是手指前端的一节正面皮肤的乳突线花纹,人各不同,指指相异。而门禁系统的目的就是控制人是否能进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不可仿制的,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门禁系统中,提供了一套具有极高安全性的控制防范区域内的人员进入的方法。指纹门禁系统技术在档案领域也有运用,如2007年,上海市嘉定区档案馆在档案库区就安装了智能化库房门禁系统。11档案库房指纹门禁系统主要就是负责档案库房的出入口控制,其整套操作系统实行程序管理,一般工作人员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纹认证才能进入库区;超过规定工作时间,即使是库房管理人员,也不能随意进入库房,必须由高一级授权,才能再次打开库房。如此一来,可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库区造成档案遗失、泄密,为档案安全加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8、阅档室监控:采用电子探头和视频监控技术。

阅档室是档案馆集中接待利用者,直接传播档案信息,当面提供咨询服务的基本场所。档案是历史记录的原始材料,一般多是单份、孤本或稀本,有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因此,阅档室一定要有确保档案安全与保密的专门设施和专门人员。过去,阅档室主要采用的是专人监护式的监控。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档案馆在阅档室采用现代化的监控技术,即采用电子探头和视频监控技术。电子探头和视频监控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电子探头,即通常所说的监视探头、监控探头,它是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负责视频采集。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可以探测、监视阅档室和阅档人员的行为。电子探头负责实时采集阅档室画面,与视频监控系统相连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画面,监控查档人员行为,如果发现监控画面中有异常情况,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公共档案馆在阅档室装置实时监控探头与电脑,可以对监控、管理查档人员起到较显著的效果,让查档人员在监控的环境下无法涂改、损毁档案,消除档案利用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档案的安全。

9、电子文件归档:采用异质备份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文件成为社会记忆保存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是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社会上电子文件普及率的逐渐提高,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已列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日程。所谓异质备份,就是为保护档案原件,将档案信息转移到其他载体上,即对档案进行各种形式的复制,以档案复制件替代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对有复制件的档案原件进行封存,减少其磨损,使档案原件得到妥善保存,延长其寿命,达到保护原件的目的。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实质,就是对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保护。关于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重要性,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9620日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就信息的长久流传来说,电子文件本身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或者说,具有天生的、难以克服的脆弱性。只要电子文件的致命弱点还没有完全被克服,我们就不得不在保存电子文件的同时也对它进行异质备份,把它转化为不易被篡改但又易于识读的其它载体。”电子文件由于其具有天生的难以克服的脆弱性,国内外过去都已发生过不少电子文件或信息已悄然丢失、或信息无法读取的悲剧。而异质备份目前是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绝对安全的最基本措施。12因此,为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公共档案馆应采用异质备份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管理。

10、电子档案保存:采取异地保存措施。

毁灭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很难避免的,随时都可能发生。随着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我国公共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的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200812月举行的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提到:“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采用新的手段,重新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存放重要档案的重份或缩微、复印、数字化等形式的副本。”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已成为我国公共档案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档案异地保存,主要是为防止地震、洪水、战争等较大范围破坏对档案的损害。事实证明,实行远距离、跨区域的电子档案异地存放,是确保电子档案安全保存的有效措施,是切实维护国家档案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在档案异地备份方面优势十分明显,因为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丰富,地形结构多样,为远距离、多区域的异地备份创造了条件。根据国家档案局对电子档案要进行异地保存措施的指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陆续实现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目前,我国公共档案馆大多采用两个异地公共档案馆分别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中心的互建模式。如上海市档案馆与重庆市档案馆互建档案备份中心,这样可以规避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对重要电子档案带来的风险,为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档案安全保障建设,涉及到档案可能遭受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国各级公共档案馆必须从建设优质馆舍、完善人防措施、提高技防水平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档案安全保障建设。

 

注释:

12412.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20103);

3.黄霄羽:国外档案部门抗震防灾经验分析[J],中国档案,20087);

5.齐闻:“档案中应用真空充氮杀虫技术与设备研制”项目通过技术鉴定[J],上海档案,19912);

6.邹云: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探讨[J],城建档案,20046);

7.刘建美 刘欣 王帮平 周晶 韩梅珍:地源热泵控温技术简介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园林科技,20121);

8.崔效敬 许智远 景卫东:细水雾灭火技术在档案图书馆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档案管理,20085);

9.陈勇 夏洪:条形码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与建设,20013);

10.孔祥:浅谈指纹识别技术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4);

11.上海嘉定区用智能化门禁系统保档案安全http://www.ca800.com/news/html/2007-12-27/n76315_0.html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08/69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